游灵渠古迹,尝桂林米粉

浏览 17

  文/陈世才

  秦国通过统一战争,剿灭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秦王朝,在它统一全国前后创建了许多奇迹,其中一些民生工程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在发挥作用,都江堰和灵渠,就是其中的两处。都江堰在四川省的都江堰市,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它们都是秦代人开凿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的伟大的水利工程。而灵渠,除了水利工程作用,还发挥着航运的作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在广西桂林市北部的兴安县境内,距桂林市区60多公里,而伴随灵渠的修建,“桂林米粉”也在兴安应运而生,并于后来风靡桂林乃至整个广西。因而游灵渠古迹,尝桂林米粉也就相辅相成。

  灵渠建成于秦始皇27年(公元前214年),是我国古代水利和古代运河工程的杰作。因它开凿于秦代,开始称“秦凿渠”,又因它位于兴安县境内,故又名“兴安运河”。灵渠开凿于秦始皇24年(公元前211年),经三年而功成。秦始皇在剿灭六国的基础上为统一全国,即发50万大军征伐岭南的百越民族。但是,岭南乃丘陵地带,交通十分不便,秦军至此“无以转饷”,常因为粮响供困难而影响军事行动。为了解决粮响的运输问题,秦始皇决定开凿一条运河以解决粮响的运输问题。于是他令史禄监工“凿渠运粮”,修筑了一条沟通湘江与漓江的运河,经过三年的施工,这条运河终于修成,当时称“秦凿渠”,因漓江上游叫“零水”,于是此渠又称“零渠”,唐代以后改称“灵渠”。灵渠建成后,解决了秦军粮响的运输问题,秦始皇很快平定了岭南,在岭南设立了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三郡。因灵渠的开凿是为了解决粮响的运输问题,因而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工程,其成功开凿,在两千多年前贯通了中国大陆南北的交通,让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得以沟通,秦人得以顺汉水而下进入长江,又从长江进入湘江,然后通过灵渠进入漓江,再进入珠江,便利了秦人军需的调运。从其开始的目的看,当时主要是用于军事,以解决军需的运输,而后又兼有农田灌溉的功能。灵渠建成后,在两千多年时间里,现代公路和铁路建成前,一直是中国大陆南北的交通大通道。现代公路和铁路建成后,尤其是湘桂铁路通车后,灵渠作为航道的作用逐渐消失,但是其灌溉的功能却一直保存着。新中国建立后,灵渠经多次修整,仍可灌田数万亩,现又添加了旅游功能,成为旅游胜地。

  灵渠工程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和陡门构成,整个工程设计科学,结构精当。“铧嘴”是用巨石在湘江上游海洋河中构筑的一个前端尖锐如犁铧的石坝,发源于海洋山湘江源头海洋河水经过“铧嘴”的南北分派,分别注入湘江、漓江。“天平”是灵渠主体工程,分为大天平和小天平两道石堤,湘江和漓江的源头海洋河之水通过大小天平的调节分派的流量,七分入湘江,三分漓江。“渠道”分南渠和北渠,全长34公里,是海洋河南、北岸导海洋河水分流的水渠,南渠的水注人漓江,北渠的水注人湘江,分派水量大致是“三分漓水七分湘”。“秦堤”是拦河坝,它将河水的水位提高,让河水分别流入南、北两渠。“陡门”是现代“船闸”的前身,古时灵渠曾建有36个陡门,船只到来时,这些“陡门”依次启闭,以提升渠道水位,确保船只顺利通行,既利于舟楫,又利于灌溉。

  灵渠工程的施工相当艰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垮塌情况,据说为修灵渠,就有三位领头施工的石匠献出生命,他们分别姓张、刘、李,人们称他们为张将军、刘将军、李将军,他们为修灵渠而献出生命,后人为纪念他们的功绩,把他们合葬一处,称之为“三将军”。如今灵渠南渠岸边还保存着“三将军”墓,这是后人为纪念他们而修建的。

  灵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兴安最重要的景点,是桂林旅游的一个项目。而游灵渠,还不要忘了尝一尝兴安盟的美食“桂林米粉”。其实“桂林米粉”虽名称“桂林”,其源头却在兴安。根据当地传说,当年修建灵渠有十万秦军将士,他们都是北方人士,食贯了面食,而兴安当地的粮食主要是稻米,作为北方人的秦军将士吃不贯米饭,于是军中伙房人员按照北方的作法,将大米磨成粉状,做成了与面条相仿的米粉,解决了秦军将士的饮食问题。后来此作法在兴安流传开来,经过多年的改进,形成了今天“桂林米粉”美食。

  吃“桂林米粉”,很有讲究,首先老板给你烫上一碗米粉,放上佐料菜料,老板会嘱咐先干着吃,吃得差不多了,在碗中加上一碗鲜猪骨熬出来的汤继续吃,那才是一个爽。记住,到桂林旅游,别忘了游灵渠,更别忘了尝桂林米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