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石||漫话烟台与燕台(3)烟台山见证两大国耻条约

浏览 13

  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便借口“马嘉理事件”,亦称“滇案”来扩大它对中国的侵略。1876年(光绪二年)8月21日,李鸿章与威妥玛在烟台正式开始谈判,这年9月13日,在烟台山下英国人把持的东海关税务司,签下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这一条约不仅按英国政府的意图结束了滇案,更重要的是英国由此实现10余年扩大通商特权的愿望,得到窥伺我国西南边境的有利条件。英国从《烟台条约》中夺得的各项权益,很快又被其他列强根据“一体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特权而普遍享有。

  李鸿章深切地感到弱国无外交,必须增强国力军力,“师夷长技以制夷”,发展“利炮坚船”。他从1876年后5次到烟台,兴建烟台通伸冈西炮台和金沟寨东炮台,投巨资购置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也是最昂贵的克虏伯大炮。1886年举荐委派其得力干将盛宣怀到烟台任登莱青兵备道道台兼东海关监督,一干就是六年。1888年12月17日在胶东威海建立了清王朝乃至亚洲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到德国和英国购置世界最先进的铁甲舰。但即使如此,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并没有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出现转机。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于战后的1895年4月17日,代表清廷在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辽东半岛,赔偿2亿两白银。日相尹滕博文当即逼迫清政府20天后必须到中国烟台换约生效。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尽管《马关条约》在换文之前,国内和国际发生了“公车上书”、“三国干涉还辽”以及台湾的*工、罢市等重大历史事件,清政府内要求延期换文或拒绝换文的呼声也是此起彼伏,但是,清廷还是按照草约里约定的时间在烟台如期换文。中方换约大臣伍廷芳和联芳于1895年5月6日从天津来到烟台,安排在广仁堂内住宿。而日本的换约代表伊东巳代治则于5月7日来烟台,下榻于德国人在烟台开办的饭店———海滨旅馆。当日及次日,中日双方代表多次见面,商谈归还辽东半岛以及中日双方交割台湾的详细细节。5月8日晚10时“假一外国饭店”正式换约。按照国际法的惯例,换约意味着双方政府正式承认了《马关条约》的合法性。因此,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台湾在法理上正式成为日本的领土,一直到二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遵照盟国的《开罗宣言》等文件将其归还给中国为止。

  当年,《马关条约》在烟台换约称得上是东亚乃至整个世界最为轰动性的事件之一。不仅因为这是东亚新贵日本崛起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更因为由俄、法、德导演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在烟台换约期间达到最高潮。据史料记载,还在换约之前不久,英国、德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国的驻华公使和这些国家的海军舰队,就怀着各自不同的目的相继来到烟台,密切关注换约的各种动向。为了向日本施加压力,主张“还辽”最有力的俄罗斯甚至将其远东舰队悉数集合在烟台的海面上,并将战舰上的不必要的物资卸下来,放置在日本代表下榻的旅馆对面的海岸上,以表示俄罗斯随时做好了与日本开战的准备。正是在这些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之下,日本才不得已吐出了已经“吃到腹中的肥肉”,最后以3000万两白银的要价,作为退还辽东半岛的“补偿”。《马关条约》的生效,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最为严重的是,它招来帝国主义列强们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它不仅增强了日本的国力和发展,使日本“脱亚入欧”走进“列强”,而且也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埋下了祸根。还是在烟台,这一条约换约生效后,各国列强蜂拥而至,单是烟台山周边,不但“八国列强”大建领事馆,连挪威丹麦芬兰这些北欧小国也来了,从1861年烟台开埠至1932年,共有17个国家在烟台山的弹丸之地设立了领事馆。直到今天,国内及亚洲各国没有几个城市有这么多的外国领事馆。烟台山领事馆近代建筑群今天还在,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烟台在近代历史上留下的令人瞩目的印记,也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上至今还在淌血的深深伤痕。我们中华儿女永远都不应该忘记。耸立在黄海之滨的烟台山,警示我们炎黄子孙,一定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