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随笔

浏览 11

  杭州随笔【第一篇:杭州随笔三则】

  〔醉石斋〕

  来到杭州,不得不想到丝绸。由于女人们对丝绸有天然的爱好,便给出一天时间,让她们转转中国丝绸城。

  问了一个在国美进修的朋友,在杭州,男人们该如何打发一整天的时间。他建议我们到劳动路、高银路附近,逛画廊或古玩城。

  幸甚也哉,这天是杭州六十二年来最热的一天。所以,打的到劳动路,一钻进古玩城,竟一天不想出来。这儿凉快,整栋大厦有空调。而且店主远多于顾客,很安静、很冷清。这天热的,街上走三步,头发都着火。

  我们来到一家叫“醉石斋”的石料店,有青田、寿山、也有昌化。

  我知道天下四大印章石料,浙江占其二,青田昌化者也。另二者为寿山、巴林。青田、寿山最为普遍而有名,两者石性石质又有不同。青田石以青色为主调,寿山则红、黄、白数种颜色并存。青田石质较脆,冲刀时有崩裂,金石味浓。表现最为充分的是齐白石的单刀风格,笔笔如刀枪剑戟。寿山可的不多,我没有发言权。查资料得知,青田的名品有灯光冻、鱼脑冻、酱油冻、风门青、不景冻、薄荷冻、田墨、田白等。青田石偏重清淡、雅逸,色泽高雅、质地温润,以清新见长,带有隐逸淡泊的意蕴,被誉为“石中之君子”。其他石料了解不多,只知名贵者鸡血田黄,名品奇异、价高入云,非吾等草根平民敢问津。

  因为对石料能谈个子丑寅卯,老板很是客气。招呼入座,相谈甚欢。这主儿也有很意思,每每谈着,他变戏法似的,不断从架子上、柜子里拿出一些石料。后来干脆打开他的保险柜,向我们展示他最好的石料。

  记得八十年代中期读大学时学篆刻,也到街上文具店买青田石料,三四公分大的藏书章,也不过一块多二块钱。不过,那时也算贵,所以买一块磨刀石,一方印章,刻了磨、磨了再刻。最后磨得只有半公分高时才作罢。即便如此,还两端刻上自己的名章或闲章。盖印时,常常弄得满手都是红红的印油。后来毕业在师范教书,一个山坳里的少年跟我学篆刻,从山沟水溪里弄来一些青石,小时砍柴磨刀的那种嫩石。试了试,将就可用,省去花钱买石头的困顿。后来,为稻粱谋日久,刻印也少了。今天看到一屋子满架子都是印章石料,自然倍感亲切、谈兴甚浓。

  〔问香阁〕

  古玩城里有很多香店,檀香、沉香,佛香、藏香,盘香、竖香,种种累累。

  年幼时,常跟随母亲贡献牺牲、敬祖祭神,都要点香的。那时我就喜欢闻那焚香的味道,喜欢看那丝丝袅袅的烟。母亲说,那丝丝袅袅的烟是给祖先神灵报信去的。童年的我,很是好奇。母亲在张罗着摆杯斟酒、烧纸祈愿,我就愣愣的盯着那烟,想搞清楚它去哪儿报信的。最终还是失望,因为它飘着飘着就没了,好像进到了什么空间,应该就是鬼神的空间了。其时,很想乘着那烟进去看个究竟。

  一直以来,认为点香,是为祭祀用;再就是蚊烟香,熏蚊子用。

  前几年在一本书上读到关于“香道”的文章,才知自己的孤陋寡闻。记得那书上说,从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丁渭、文征明,都是玩香品香之雅人,并有关于香道的诗文传世。

  后来,去一些寺庙和商场,便会买点便宜的小盘香。放书房里,看书时点燃。体验一种庙宇道观的超脱,体验一种亦佛亦道的情怀。

  再后来,去成都,接触到藏香和各种花型香,才知香之大世界,香里有乾坤。朋友知我识香,从成都选了一些寄给我。便在茶室、书房各放了一些用。

  品香熏香,宋元为盛。当时把品香、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士族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品香,并有繁复的仪式,专门的香书、香谱。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成为时尚。清代,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香道,宜静观不语,你可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品香,宜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特别是现代喧嚣浮躁生活中,更需要一份动中求静、实中求虚的意境。

  对于沉香,曾有听说。因为沉香奇缺、故而奇贵,以克论之,所以也就未做过更多的了解。我们进到一间叫“问香阁”的店,问出的沉香价格令人咋舌。不过老板却是很亲善的人。招呼随意看看,并焚了一支檀香,切了一壶好茶,与我们海侃神聊了一个多小时。

  买不买东西不重要,你只要坐下来品茶聊天,老板就很满足了。古玩城的老板与顾客的比例估计在一百比一之下,所以,我们是真正的稀客。

  〔诸子葛家〕

  我们三个走近一家杂玩店,有个女子,应该是店老板,在看书。见了我们进来,微微的点了点头,继续看她的书。

  博古架上,有些紫砂壶摆着,不多,但器型很美。明方一一点评,拿在手上摩挲一番,感觉砂质也很好。一问价,均要三五千。

  我找了几个茶玩,定窑风格的瓷器,一个是张飞,另一个是好像是老子。明方也找了几个,我们把玩手上,聊着这些茶玩的材质、风格和典故。明方是很博学的,说起来头头是道。那女子似乎听得多了,放下书,往电水壶里注着矿泉水,轻言轻语的说:“随便看看,喝喝茶。”

  我拿了张飞和老子,坐在茶桌前的大板凳上,问那女子:“这茶玩怎么卖” ?

  女子边洗杯子,边说:“八十。这个老子好,超脱而飘逸。张飞不适合。”

  “咿?一起卖掉不好么?”我有点奇怪,有意这样问。

  她微微一笑,说:“不好。喝茶是雅事,而张飞是一莽夫,不合适。”

  “有点道理。那你将老子和张飞摆在一起,有何深意?”我觉得这女子有点个性。

  “也没有。当时我买来时,随手放在一块的。”回答转而平淡。

  这时,茶已泡好。明方又与她谈起了茶和紫砂。原来,她是宜兴人,也是做壶的世家。自己出来杭州,开个店,看看书,收罗些老紫砂壶。也爱收藏茶玩,收来的也卖。用她的话来说,自己真正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

  我信手拿起茶桌上黑乎乎的一个小东西,一看是一个四分之一巴掌大的小砚台。以前没见过这么小的砚台,着实好看好玩。我喜欢收砚台,家里大大小小也有十几方了,心里一动,想买下来。

  那女子又一微笑,倒先开口了:“这东西好玩,我在旧货店淘的。三百元。”

  “我又没说要买”。心思让人这么快看穿,我有点不服气。

  “我还不一定卖。但是你真的很喜欢。”她狡黠的说。

  “两百。”

  “哦别。”

  “就两百。”

  “先喝茶。”

  我拿起她刚才在看的书,明方顺手拿过去了。

  “喜欢看那类书?”

  “很杂。”

  “开店很有时间看书。”

  “也是。”

  “生意如何?”

  “随缘。”

  有一句没一句地扯了一些话题。用明方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有智慧、又有禅意的女子。”

  也许她也觉得聊得投机,给我们一人派了一张名片。

  “葛珂。好简意的名字,这名字适合你。”明方说。

  “我爸的事。” 葛珂淡淡的一笑。

  我翻过名片的背面,有一个印章。篆字刻着“诸子葛家”四个字。

  我一笑,说:“好大口气。诸子百家中有葛这一家吗?”

  葛珂也一笑:“以前没有,现在有了。”

  恬淡、随缘的生活,是很有意思的活法。

  简洁、幽默的对话,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最后的结果,我还是掏了三百买了那小砚台。

  杭州随笔【第二篇:杭州行】

  杭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绿化工作做的特好,地面一尘不染,看不见一片纸张。到处是青草绿树,而且修剪整齐,造型美观。整个杭州城空气清新,让游人赏心悦目,啧啧交口称赞。

  杭州是美丽的文化名城,地杰人灵,丝绸盛名于天下,美女更是秀色可餐。精彩的美女丝绸时装表演,让游客驻足留连,真真切切地见到昔日从未有机会见到的美女风姿。亭亭玉立的身材、高挑的个儿、清秀的脸蛋、轻盈的时装模特的步履、漂亮得体的衣服,均给游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杭州特产丰富。西湖龙井茶,提神醒脑、健体美容。杭州的蚕丝被轻、薄,质地柔和,经久耐用,一年四季皆适宜。杭白菊清火祛毒,端在嘴边,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饮在嘴里,一股甘甜滋润在喉;美美吞下,就象甘露,沁人心脾。

  杭州最美的地域要数西湖了。穿过苏堤,透过浓荫,来到西湖,“花港观鱼”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近前观看,水中红鱼无数,往来穿梭,真让游人大饱眼福。快步跨上游艇,驶入西湖,不一会儿功夫,雷峰塔、断桥,三潭印月等美景尽收眼底。“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如是也。当年白娘子与许仙相会于“断桥”,后又被压在雷峰塔下。这美丽的传说让我耳目一新,真切地感受 到西湖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湖就像一首诗,就像一幅天然图画。她不但有山水秀丽之美,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天堂一景,人间一梦,精彩西湖。”杭州之旅,西湖之行,给我的感觉真是太美妙了。如果有机会,杭州,西湖,我还会再来!

  杭州随笔【第三篇:杭州随笔】

  杭州,中国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座落在祖国东海杭州湾内,是我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之一,是历史文化名城。杭州近郊良渚文化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从而孕育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杭州即有璀璨无比的文化遗产,又以其天堂般美丽的自然风景著称于世,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区。

  江南本就是山水秀丽,杭州一带更是平原沃土,物产丰富,养就了一方人。数千年的文化积累,特别是隋朝开凿出京杭大运河,更加速了杭州的繁荣。此后,至五代十国,吴越立国都于杭州,从而使杭州成为当时中国东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经济的发展,带动杭州的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成为文人荟萃之地。

  南宋立杭州为国都历达一百五十年之多,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讲,都更繁荣,其户口即有三十万,足见杭城之繁盛。

  杭州之名盛,莫不以西湖为最,杭州也以西湖而更闻名于天下。人们提起杭州,必提西湖。西湖现今的面貌与唐宋两个朝代的两位大文学家是分不开的,一是唐时的白居易,一是宋时的苏东坡。白居易为官杭州时,在西湖上修了一道堤,后人称之为白堤。苏东坡官任杭州知州时,为疏浚西湖,奏请皇上,发二十万民工,开挖西湖淤泥,并用淤泥从南至北,在西湖上筑起另一条大堤,后人称之为苏堤。这两位大文学家当时在杭州任上,修筑这两条大堤,不是为了给西湖添一二景致,不是为了风雅,而是为当地人民兴修水利,是为了解决当地人民的生活问题。然却也为西湖平添了又一美景。不知苏东坡当时是否知道这一点,但这位大文学家对西湖的美是深知无疑的。如他曾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用古时美女西施来比喻西湖之美,可谓拟人之最了。而且这两条长堤要较西湖其他风景名园更自然,也更实用。白堤上至今仍可行车,有时,开车在路上,怕北山路不好走,便走白堤绕一下,其实也并不多走路,而且能看两边的湖光水色。苏堤上禁止行车,是出于保护的原因。

  沿着两座名堤,是西湖风景区的许多著名景点。如人们所说的一堤担二景,即是指白堤两旁的断桥残雪和平湖秋月。北山的宝石留霞,孤山的西泠印社,皇家藏书楼文澜阁,岳王庙,省博物馆,还有纪念“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先生的梅亭。沿苏堤则有曲院风荷,阮墩环碧,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花港观鱼,雷峰夕照(现已不存,据说有计划要修复这一景点)。

  苏堤两边遍植桃柳树。春天来时,刚刚泛出嫩嫩绿色的细细的柳枝随风轻摆。人行其下,犹如在淡淡的绿烟飘渺之中。桃红柳绿,人们说在晨雾中漫步桥上,看西湖在晨雾中慢慢醒过来,春风扑面,新柳如烟,是为苏堤春晓。我常在月夜下,步踏苏堤,看月摇曳水上之影,听水轻拍沙岸之声。望着湖面上缥渺的光影,吸纳着清新而略带凉意的空气,此时,脑际空空,世间一切事物仿佛都已不知所往了。不分良辰,只有美景。

  素来也看过不少水了,大的有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水,而且是乘船直至瀑水落下处,那气势,真的过于天之将倾。仰视着轰鸣而下的滔滔绿水,只觉一种震撼,一种涤荡心灵的震撼。我茫然了,面对大自然无与伦比的伟大壮观,我们又是何等的渺小。在贵州黄果树瀑布下,也是如此,我伫立在那瀑布旁边,任凭水雾击湿衣裳,体验那种震撼,忘却了一切。如今,在秀美的西子湖畔,这柔柔的,静静的湖水,同样也给我一种震撼,她伴和着微风,轻轻地,默默地浸入我的心房。

  夜是如此的静,风是如此的柔。我倘佯着,蓦然一惊,这西湖果是如此有魅力,引的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吟风弄月,修身养性,消磨时光,且又引的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莫不或吟诵前人的诗句,或雕琢自己的词赋。那位不思国事,只顾后庭花的君王,不就是在桃红柳绿,歌舞美人中亡了他的国家的吗?

  夜仍是如此的静,风仍是如此的柔。或许,时日久了,真的会被吹没了思想,吹没了志向,最后连骨头都要被软化了,酥掉了?这月夜湖风会比那凄风残月更能把人吹迷摇碎,而且,痕迹都不留?

  杭州随笔【第四篇:杭州随笔话西湖】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我尚未去过,但苏杭我倒各自去过一回。去苏州行色匆匆,只到拙政园看了看,但见清池古树,水廊逶迤,楼台倒影,花木繁茂,各色亭榭环绕于曲水之间,确具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只可惜停留时间太短,无缘细细体会个中韵味便已告别,留待日后有机会再去领略。至于杭州,我则住过几日,最喜欢去的地方莫过于西湖。

  杭州地貌当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据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而我去时正值八月,也就着实体会了南方的酷暑是个什么滋味。相比北方来讲,江南的空气湿度更大一些,三十八、九度的高温因湿度较大所以汗水都憋在毛孔里面,皮肤摸上去是潮湿的,总也没有个光滑的时候。好在西子湖畔风光旖旎,视觉上的享受也就减缓了肌肤对气候的不适应。

  提及杭州,不由得就会联想到西湖。杭州之美确以西湖为最。早在宋朝,苏东坡守杭时有名诗赞美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众所周知,西施之美旷世绝俗,西湖之美也就任你想象了。身处秀美的西子湖畔,看湖水微微荡漾,粼粼波光恰似洒在碧蓝湖面的小珍珠,在岸边垂柳的映衬下,有种另人心旷神怡的静雅和柔美。沿湖畔一路走过,苏堤、断桥、花港、三潭映月,西湖边的每寸土地每片砖石似乎都掩埋着一段历史,不由得引人生出一股股莫名的情状。

  去游湖的时候,刻意选了个清晨,也就为了体会西湖水的静柔,体会她独有的清秀。旅游胜地一般均是红男绿女游人如织,无论多么脱俗美好的景致,被密密麻麻的人群一点缀,也就大打折扣,想谁有心情去观赏浓妆艳抹的山色空蒙?于是就选在清晨,空气中略带一丝难得的凉意,看秀丽的西湖在薄雾中渐渐醒来。

  游人见多的时候,我们已来到荷塘。西湖十景中有一景叫做“曲院风荷”,顾名思义,夏日风起,广阔的荷塘开满了粉粉嫩嫩的荷花,被层叠的荷叶托着随风摇摆,美丽而洁净,让观者艳羡。女人多恋花,特别是一尘不染的满池碧荷,或含苞待放“小荷初露尖尖角”;或当空而出“初开犹半卷”;亦有粉白的花瓣错落着捧了新绿的莲蓬,花蕊随风微颤,碧叶暗香浮动,引得我等惊叹不已。“美人如花隔云端”――隔了云端的花必然脱俗,大概隐喻的就是眼前这一池西湖碧荷罢。

  眼观美景,清丽脱俗,潮热的感觉便也跟着去了大半。这才明白大自然何以让人静心寡欲,想来,任谁看过这一池碧荷,心都会随之纯净一回,如是而已。

  再去西湖,就是在夜晚了。

  徜徉漫步在湖岸,看半轮明月摇曳水中,湖面如镜,光影缥缈。远远地竟传来了古琴悠扬的音韵,时断时续,原来是湖中的岛屿有人在轻歌曼舞。夏日的夜风如此轻柔,西子湖的月夜魅力无穷。古往今来,她不知引得了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吟风弄月,填词作赋;又引发了多少风流韵事,流传千古。

  西湖月夜,夜如此的静,风如此的柔,有这样的柔风吹着,吹得整个人骨头都酥软了去,吹得整个人象飘起来一般。一直飘、一直飘,就仿佛飘着飘着,一直飘到了天堂……

  杭州随笔【第五篇:西湖烟雨,西泠情殇】

  西泠桥畔的柳又妖娆了一个春夏,却不知你独留的青冢已然向了几个黄昏,钱塘的烟雨冷了几世的暖阳,你从烟雨中走过,或许,你只是一个属于梦的女人。

  你是苏小小,二八芳龄便名满苏杭的钱塘名妓。

  是的,你只是个歌妓,这两个字,抹杀了什么,唯有历史肯去铭记。

  如花美眷,终敌不过宿命;油壁香车亦带不走不该有的劫。家境的破败扼住了你本该幸福的一生,无奈之下你选择了操琴谋生,是的,完美如你,即便为妓,也是与众不同的那个。

  你爱西湖山水,想是西湖也是爱你的,这不过,它仅仅是顾头不顾尾的给了你美丽的相遇,而不肯赠你一个如是的结局。

  那日,你在西湖湖畔游春,西湖烟雾中一位少年骑马迎面而来,恰巧青骢马受惊,摔下了马上的少年,少年谦然施礼,你歉然一笑,于是一切,在这不经意的瞬间有了开始的理由。

  少年便是阮郁,当朝宰相阮道之子。

  归去的日子,你的如花笑靥成了阮郁心底挥之不去的光影,第二日一早,便径直去了西泠桥畔,你竟也心中一喜,毫不犹豫的一个“请”,流露着浅浅的心绪。

  镜阁之上,面对着如画美景,英俊潇洒的阮郁一首首地吟诗,你便弹起悠扬缠绵的曲调,才子佳人,好不和谐。

  此后的日子,阮郁便来寻你来得更频繁了,一车一马留恋西湖,一见钟情,想必就是若此。当你直言问道阮郁是否会变心时,阮郁手指青松,脉脉含情地望着你:“青松作证,阮郁愿与小小同生死。”你会意一笑,轻声吟诵:“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那日的夕阳仿佛分外的暖,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恐怕,只有像佳偶天成、天造地设这样美丽的词汇才配的上形容你们吧,只是,人生若真的可以只如初见,就好了。

  情深意切的你们很快私定了终身,张灯结彩的日子两人满脸满眼的笑意,只是,婚书寄到了阮郁家里,阮道却气不打一处来:堂堂宰相之子娶了歌妓,岂不被天下人耻笑!但山高水远,一时又奈何不得,于是阮道寄去了一份厚礼,表示同意了婚事。

  你同阮郁欣喜得不行,却不知封建而老练的阮道又怎会就此为止,不久,阮郁便收到了说阮道因伤寒卧床不起的家书,你为阮郁收拾了行装让他快快回家,却不知这只是阮道一计。

  阮郁被父亲关了起来,择日另取名门闺秀,而你却苦苦等在家中,作别了你最爱的山水,只与思念的诗篇作伴。

  春去夏至,西湖周遭的景色也更绿了,阮郁一封迟来的信却断了你对未来的一切憧憬,颤抖着声音,只说了一句:“原来如此。”

  你重新回到了山水中,却再也不涉足热闹的地方,你在静寂的景区黯然伤神,性情亦变得冷峻而孤傲。于是别人唤你,“冷美人”。没人知道,你的心,是真的冷了。

  后来,你被害入狱,心如死灰的你仿佛早已无所谓任何了,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阮郁会来看你。那日是他途经钱塘,闻讯来营救,当他提到愿娶你为妾时,你决然地拒绝了。曾经作证的青松真的会不朽么?你嘲讽的笑了,笑到眼角溢出了行行苦涩的泪滴。

  半年后,你出狱了,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像了风雨中的弱柳,再无法找回昨日的妖娆,而是,遍体鳞伤。

  “小小别无所求,只愿埋骨于西泠,不负我对山水的一片痴情。”最后的最后,你留下了这绝望的一句话,含恨而去。你痴情的是这西湖山水,还是于此遇到的阮郁,没有人知道,亦或许大家都知道。

  墓前杨柳不堪折,春风自绾同心结。不知上天是否真的不肯怜惜这样美好的女子,年方19,便被层层的磨难消逝了纯粹的灵魂,随风飘远……

  若是有朝一日,上天会感动,那就来生,让你,与你钟情的阮郁,以不必肩负世俗羁绊的身份,再相会……

(责任编辑:副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