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随笔

浏览 15

  吃货随笔【第一篇:吃货是最有爱的人】

  前两天看一档电视征婚类节目,有个六十岁左右大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每一天吃的饭很个性:一锅粥。即把所有原料都放在一锅里煮成,包括米、豆、菜等等,这还不算个性,关键是还不放任何调料,注意是任何啊,包括盐哦(他的解释是菜里也内含必须量的盐),这还不算个性,最关键的是人家每一天都吃这样一锅粥。

  对于吃我是深有感触的,经常自称为吃货。对于吃货的概念也有不一样的版本,有的定义为吃的多,有的定义为馋,有的定义为爱吃。我明白的吃货是:他们爱吃东西,无论家常便饭还是酒店大餐都吃得津津有味,很享受吃的过程,能感受吃饭带来的幸福感。他们大多时候都喜爱亲自下厨,亲手挑选食材,超市里的调料区是他们的最爱,他们愿意尝试各种原料、各种烹调方法、各种佐料,但并不会较真于缺一不可,只顺着性子认真且有兴致地做,他们还喜爱餐具,不会把菜品随意倒在一个盘子里,他们去外面吃饭往往也不挑剔,总能吃得开心而满足,并会探究那些菜式的做法,回家后会挥铲一试。

  吃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从某一角度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吃(吃货理论)。其实也不无道理,马斯洛的求理论不就是把生理需求放在最底层吗,然后才是安全呀、爱呀、尊重呀、社区呀、自我实现呀,且只有底层次需求满足了才有高层的需求。也就是说吃如果没有被很好的满足,是不可能有爱的。

  再做个更深入一点的探究:成年后的很多心理问题可能都和幼年吃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有关。生理方面的不满足能够导致心理方面的不满足,能够表现为焦虑、包容性不强、兴趣爱好不广泛、对人苛刻、孤僻、脾气暴躁等等。

  因此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个喝粥大叔,他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婚姻,都是和对方无法融洽的相处,他的择偶条件很苛刻,身高、长相、身份、背景,有一条他个性提出,也是极少有人这样要求的,就是对方务必讲标准普通话,北京话也不行。想想和这样人在一起你能得到的爱有多少。你受得了每一天那一锅粥么。

  还有一大部分人吃饭是这样貌的:早上匆忙路边摊上买点吃的,路上匆忙塞进肚里,中午随便叫个外卖,胡乱放进嘴里,眼睛盯着电脑,手里敲着键盘,脑子里想着那个客户怎样对付……这样的人往往是这样貌的:经常抱怨生活无趣、什么事情都觉得乏味、懒得看电影、懒得听音乐、懒得旅行……他们对于吃的概念就是完成吃这一程序,对于工作的概念就是完成工作这一程序,对于生活的概念就是完成走到生命终点这一程序。

  另外有一大部分人是这样吃饭的:这个不能吃,电视里讲了吃了会高血压,那个不能吃,专家讲了,吃了容易高血脂,要吃这个,朋友圈里发了说能够防癌,要吃那个,说能够养肾……那些爱吃的也要强忍着不吃,那些不爱吃的也得强忍着吞下。那是吃饭吗?和吃药有什么区别?这些人生活中往往是理性大于感性,性格相对古板、固执,对于乐趣的追求和感知较弱等。

  而生活中的吃货们是这样貌的:他们乐观用心,安于平淡的日子,却总能在平淡中找到乐趣;他们兴趣爱好广泛,却不会因此冷落身边的亲人朋友;他们随性自然,不会刻意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善良友爱,对生活充满了感恩,是安全的朋友。

  我们总说,如果爱别人先得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样去爱别人?一个没有爱的人拿什么去爱别人?由此可见,吃货是最爱自己的人,因此吃货是最有爱的人。

  吃货随笔【第二篇:一个吃货的随笔——砀山酥梨与黄桃罐头】

  我的家乡有两样特产。一样驰名华夏,便是砀山酥梨,国人往往不知砀山而只知砀山梨。一样行销海外,号称黄桃罐头,每次随老公回豫东老家,小姑总在临行前唠叨几回“千万别忘了我的黄桃罐头”。

  砀山酥梨与黄桃罐头是砀山的两大支柱。

  很小的时候我便知道砀山酥梨的地位是超然的,只有我们砀山的梨才配得上拥有产地冠名的殊荣。您可听说过萧县酥梨驰名中外?虽然我们嘴上说萧砀不分家,虽然他们那里也长着枝繁叶茂的梨树。

  砀山酥梨,贵在一个“酥字”。别的品种的梨,虽然一样喝着砀山带着盐碱味儿的故黄河水,晒着一样充足的明媚的阳光,可不是酥梨那就上不了台面。不能够享受被装在“精品水果”的箱子里走亲访友的旅游。

  究竟怎么一个“酥”法呢?上品的砀山酥梨,成熟之后能钻土遁地,跟镇元大仙家的人参果一样!除了一片水渍连一颗果渣都没有!所以,以前的果农可不敢让这些精灵们在树上呆久咯,一个眼不错,就钻土里一个,再也找不着了,收成就有点不保。没办法,大家就走上了改良这条路--往黄梨树上嫁接。终于把酥梨的野性给栓住了,驯服了,肯听话了。现在的砀山酥梨个大,品像好,产量多--不往土里钻了,可终究是失了身份。

  黄桃比不了蜜桃,直接吃的话大部分人的牙都是要被酸掉的,做成罐头就大不一样了!新鲜收获的黄桃削去外皮,一个个对半剖开,跟等量冰糖一起加水慢慢熬煮,等到冰糖完全化开,汤汁浓稠,糖水黄桃就大功告成啦!这时候的黄桃散发着一种带着点奶香的浓郁的甜蜜果香,晶莹透亮的躺在泛着黄亮光彩的蜜汁里,只闻一闻就能勾人流上半天的口水。稍凉,在冰箱里冻上片刻,清凉消暑,酸甜可口,浓香馥郁,拿最多彩的哈根达斯我也不会跟你换半个桃瓣!

  黄桃是时令水果,上市也不过前后一月光景,总要做点黄桃罐头以备饥荒。于是每年7月间,全砀山都氤氲着一股酸甜的果香……

  吃货随笔【第三篇:吃货的成长之路】

  我是一个吃货,我觉得可以通过“吃”这个最显性的生命动作,来阐释对生之热爱。我之所以成为吃货,全靠母亲一手栽培。

  母亲自己原本很不善于做饭,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只会闷米饭”,再加上工作忙碌,她做饭的原则是煮熟,目的只为果腹,方法就一个字“煮”。双休日,母亲会带我去姥姥家,吃姥姥做的各种肉:粉蒸肉、扣肉,卤肉、小炒肉等等,味道很鲜美,但是舅舅舅妈、姨姨姨父、姐姐哥哥,一大家子闹哄哄的,尤其是我还惦记给哥哥当小跟班,玩姐姐漂亮的芭比娃娃。所以各种菜肴不管有多美味,散文随笔,我只尝尝就够了。

  那时候我还不是一个吃货,胳膊腿很细,邻居奶奶总拉着我的小胳膊说:“这孩子胳膊细的像根棍儿,是因为你妈妈不给你牛奶喝吗?”。殊不知,母亲由于不善于、不屑于、没时间做饭,常常煮上一大盆牛奶放在厨房,出来早晚必须和一小碗硬指标的奶以往外,中途无论是我是饿了还是渴了,我都会进厨房去咕咚上几口。毫不夸张地说,我就是在牛奶里泡大的孩子。

  那一年,姥姥去世后,母亲的工作也没有些前的忙碌了,心情总是无比阴郁。她开始呆在厨房里不出来,总是在厨房用去污剂擦洗水槽,微波炉的托盘,磨菜刀,将抹布洗好晾起来。随着叮叮当当的协奏曲,她的心情开始恢复了,并疯狂地爱上做饭,一个夏天居然翻烂了三本菜谱。刚开始,母亲不耐烦等水温升高或水分挥发完,就进入下一个步骤,火候不到就急急装盘上桌,常常把菜做坏。后来,她慢慢调整节奏,不慌不忙地旋紧调味瓶罐,擦干盘子,重新再来,当一切整饬有序后,厨房就犹如钢琴,发出和谐音阶般的美好音色,把母亲的伤痛托住,让她伤痛日渐痊愈。一个又一个的动作叠加,为母亲的伤痛制造出一处可以让哀伤软着陆的缓冲之地,而不会被硬生生地抛在地上。母亲通过做饭来疗伤,我只能用认真的吃来配合。一道道的蒸煎炸煮炒,如此便养出了我这个吃货,让我变得对食物从外形到口味都痴迷无比。

  对吃货而言,晚饭是一天最幸福温暖的时刻,一弯月牙挂在深蓝的夜空,白日喧嚣散尽,心灵进入港湾,一切温暖的情愫,随着食物进入吃货的心里。

  吃货随笔【第四篇:吃货的风采】

  寂静的夜晚,一声银铃般地脆响打破了难得的宁静。

  吃饭了,肚子早已空空如也的我迫不及待的洗了手站队去吃饭。今日菜谱:肉炖藕、白菜粉条炒肉。

  日光灯照在粉条上,顿时有几分亮晶晶的感觉,青翠欲滴,使人精神都为之一振,不禁胃口大增。

  不过,我的注意力还是在肉上。天啊!我盘里的肉少得可怜,盛菜的阿姨未免太抠门了吧?只给了我一小块肥肉,还不够塞牙缝的呢!我目光久久凝视着“某人”的菜盘,寸步不离,紧盯着那块香甜可口的瘦肉的眼神开始迷离起来。“某人”也许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识趣地把那块瘦肉舀到了我的盘里。我像打了兴奋剂似的,开吃了。

  一阵默默无语……

  盘里的菜早已江湖告急,可碗里的粥还一动未动。我端起菜盘又打了满满一盘菜,开始细细品味起来。

  一直到值日生催促我,我才发现刚才熙熙攘攘的人群都走得所剩无几了,而我才开始真正的决战呢!两口,菜盘见底了。在值日生惊讶的眼神中,又两口把汤喝完!

  我们来食堂拼的是什么?吃货的风采!

  吃货随笔【第五篇:吃货】

  王老师五十不足,四十有余,他肩宽体阔、方面大耳,属高大威猛类。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他们一家体态特征相似,都胖乎乎的,老婆白白胖胖像玉观音,儿子憨憨胖胖的,像国宝。

  王老师很会享受生活,懂得养生,上课提着一个特大号杯子,里面泡着枸杞、大枣等,学生读课文或者自学的间隙,他不时喝几口,校长听课,他也如此。

  他喜欢做菜,是本校有名的美食家,闲暇之余,常和同事交流厨艺,说他的红烧肉、糖醋鱼、醋溜白菜做得如何色香味俱全,惹得本组女同胞涎水直下三千尺,后悔当初没嫁给他。

  有一次,我已经下班回家了,钥匙落在办公室,只好折回来取钥匙。还好,办公室门开着,王老师端坐电脑前,眼睛直勾勾地看菜谱,他一边看,一边还低头做笔记。

  我笑道:研究好了,准备会宾客大宴吗?

  王老师头也不抬:周末是老婆四十大寿,亲戚朋友相聚,我要好好露一手。

  我打趣他:小心三高!

  他说:放心吧,俺老王家祖祖辈辈低血压……

  王老师的教学水平、电脑技术都是学校顶尖级的,有老师向他请教问题,他来者不拒,热情指导,但他有一句经典的口头禅:请客!要求不高,明天早晨请吃早点,拉面一碗。

  求他帮忙的人立马点头哈腰应承:行!行!没问题。

  据说请他吃拉面的人都排到春节前夕了。

  我组有两名老师是外校来交流的,下学期要返回原校,同事提议提前为她们聚餐饯行。有一家火锅店这几天搞店庆,价格优惠,周一下午签退后,组长率领全组成员奔赴火锅店。我和另一位老师去迟了,和王老师一桌,他已经开吃了,桌前堆满了羊肉卷、猪排骨、蒸饺等,他边上是传输带,他一边吃、一边还从传输带上取他喜欢的菜肴。

  一会儿他桌上的东西就风卷残云了,空盘子摞了一尺高,服务员把他桌边的残渣清空后,给他添了两次汤,他又起身拿了螃蟹、鱼片、两小瓶二锅头、一杯酸奶等。他的脸油光发亮,吃相专注,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腮帮子鼓鼓的,嘴唇油汪汪的,嘴角粘着一根韭菜,两只手忙着剥螃蟹。

  我和同事吃了一会就停口了,端了些水果,一边吃一边看他大快朵颐。

  他笑笑,说道:“每逢聚餐胖三斤,你要写我你小心!”

(责任编辑:副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