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随笔

浏览 11

  关于诗词随笔【第一篇】:走进诗词

  诗词歌赋,经典的哲理,是悦人的音符。在读诗中与古代先贤进行心灵的对话,以此来洗涤心灵的尘埃,从中获得无以言表的快乐。

  诗词曲赋是一张素雅的古画,是一曲蕴藉的琴瑟,是一副华美的锦缎,是一阙精妙的绝唱。隔着历史的烟尘,泛着璀璨的光,溢着幽幽的香。

  接触唐诗宋词始于读师范时。那时听闻的一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让我不得不颔首低叹:确实大有哲理和切合实际。后来又逐渐的读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更觉凄美得无言以释,气息抑屏。一颗古诗词的种子就在心中冉冉生了根芽。

  李清照,这个命运坎坷的女子,这个才气冲天的词人。她的一生遇到挫折,她不仅会感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但更多时候,她会用自己的坚强告诉人们“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苏轼,是我最敬佩的词人,并不只是因为他才华横溢,更多的是因为他面对未来的从容与豁达。久别亲人,他思念心切,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迈之词。

  诗词是美的,美在它能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情操的陶冶,让人的心灵纯洁如水。我在走进诗词中得到快乐。

  关于诗词随笔【第二篇】:词之悲

  我为古风而书写疯狂,我为执念而深情如往,卿可知,夜微凉。谁在西风里,低吟浅唱?谁在雪夜里,独享惆怅?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时的雨浸湿了那片片黄叶,不知汴京的一切是否安好,词人范仲淹临江而立,江上烟澜,羁旅之苦难言尽,城中楼栏上琴声徜徉,他却听不到,于是便有“黯乡魂,追旅思,好梦留人睡。”难诉愁肠,孤寂难耐,更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奈何?借酒浇愁!江南的月还未圆,柳永别离了更楼上的夜夜笙歌,朦胧醉眼难诉秋日伤情,风萧萧,雨淋淋,山蒙蒙,水潺潺,入眼却是“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潇潇暮雨,睹物思人,何事苦难了?秋意洒满人间,眉山的月下,子瞻也被忧出了愁,远方的友人今在何处,会面又当何时?“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重阳后,菊花枯,蝴蝶无处寻,故曰愁。景愁,人愁,情也愁。归根结底是秋天的满目萧然惹人心醉,风,雨,江,月等等都是愁思之源头,就像是“山抹微云,画声断樵门。”的之情之景,景落,情起,便有“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纵马疆场,剑光如霜。高山抚琴,寻觅知音。诗的美,美在深沉,美在含蓄,美在神韵,美在声律;诗词的美,也美在悲凉。

  关于诗词随笔【第三篇】:浅谈写诗

  最近有个朋友和我谈起诗,主要是古诗,我说没必要研究。现代人能够随口说出几首古诗,已经不错了,若能写出几首古诗,那就很好啊。因为古诗的高峰在唐朝,那时的一首好诗价值不菲,就像当今的一首好歌曲一样。如果现在衡量两者价值,那还真是千差万别。现在写一首好的古诗价值几十元的话,那一首好歌曲起码值成百上千,甚至更高。因此,不要在古诗上面太过纠结。有兴趣有感悟写一点也无妨,可以自娱自乐,还有朋友欣赏那就是烧高香了。

  抛去这些悲观,我还是想谈一下我对写诗的看法。其实作诗不去刻意经营,浅白有如说话,这样诗就具有一种淡妆的美。淡妆之美是诗美的一种,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它虽然不一定是诗美中的极致,但却是并不容易达到的美的境界,所以宋朝梅圣俞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美。清雅中有风骨,素淡中出情韵。犹如美人,浓装艳抹不一定比淡妆素裹美丽。正所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除红衣学淡妆。

  在好友的群里看见一位自称是国际诗人的群友作品,凭心而论,这位群友的作品,格律正规,词藻华美,但是给人的感觉一看就是脱离生活,虚假空洞,东拼西凑而成。诗品,其实就是人品。诗中表现的风味和格调,就是人的风味和格调。不同的人,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立意表现,不同的视角描写,写出来的情调品位自然就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自己的诗词创作时,追求的首先应该是自己的本真。立足于自己的视角,去表达视野中的万千情态。诗词其实也是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

  我们学诗,不妨从诗里跳出来,去感受文字外的大千世界,然后,再回诗里去,用大千世界的精彩再来丰富我们的诗意。让诗从文字跳出去,再回到诗中来。

  关于诗词随笔【第四篇】:诗之缄默与圆顿

  从本体上看,诗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

  犹如一个圆叠于一个虚圆。圆规是生命本身,不管叙述弧度大小,这两个圆暗中对应。

  人只能活在有限;反之,无所谓永恒。肉体与灵魂相互指责却又寻求默契。

  诗因说唱而开始;反之,失去说唱的内驱与开掘,诗不足为训。说和唱,一经“传灯接引”,刹那圆顿。圆顿较之超脱,更富人性与可能。

  诗歌的品质:梦幻性狂欢。

  诗歌的欲望:私有化交往。

  诗歌的出路:无条件感恩。

  时代不容徘徊。诗的状态,谜一样展开。

  战胜诗歌,其实就是战胜缄默。

  那时,“剩下的就是缄默”

  铜光可鉴人,镜子本身却看不到自己。

  因为无心。

  从别人身上,诗人可看到自己。

  因为有心。

  心灵之间,词性激荡,说唱存焉。

  说,是语感涌动;唱,是抒情节奏。

  二者若不走完各自的逻辑规定,谁也无法向对方靠近,乃至完成语感的形式转换。

  说,是体;唱,是用。体用不二之妙,尽在说唱的互动之中。

  所有的说和唱,倘若圆融无碍,发出体用不二的意态声响,我便称之为诗之圆顿。

  由此观之,诗之圆顿,开启任何一种说唱可能,也包括说唱体完整意义上的终极主张。

  关于诗词随笔【第五篇】:留在我们身边道德和诗意

  昙花,一现。

  回望历史,多多少少文人如同珍珠一般,闪烁着属于文学的光芒,但时间飞逝,却最终也成为易碎的气泡在历史长河中破碎,可他们的文采,哲理,深深的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为我们揭示了道德和诗意生活的大门。

  每年的4月4日是清明节,通常,这一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如今这种道德魅力似乎渐渐消失,清明节就像成为了人们的负担或是一种攀比的对象。有的人似乎是“无神论者”,导致一些坟头积满了灰尘,杂草丛生,而有的人则是开着宝马,带着昂贵的首饰,如同参加婚礼亦或是什么节庆节日一般,如同花孔雀似得在墓前招摇,表情冷淡,却慷慨的请了法师来祈祷,真是可笑。欲断魂,欲断魂,这种对于亲人的道德尊重,不要随着时代的复迁而消逝……

  除了道德的隆重,还有诗意的优美。

  暮至,登高望远,夕阳的金光洒下,山脚边的野菊笑得更加灿烂,朵朵云霞却独自燃烧一道道红光撕扯着夜幕。一条流水曲曲折折,融入那永不可及的地平线,天空一声悲鸣,一只野鸭飞过天际,孤独的身影印刻在山岩石上,如诗如画,似乎看见王勃正挥毫写下:“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独鹜齐飞。”

  下山,易安居士正在篱笆旁独饮,自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默默站在一旁,却不知如何解她“一处相思,两处闲愁”,也不知应该如何安慰这位日憔悴的女子,我只能与她同看月色如水般倾泄在泥土地上,流荡、闪耀,不知名的小虫,躲在树上低吟浅唱。那银光闪闪的水面上,是否有相思人的面孔?

  放松学习时,我的耳边会响起“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仿佛听到古人在高声吟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疲劳困倦时,摩诘邀我同赏明月松间照,一起聆听清泉石上流。

  诗词,它凝重,醇厚,孕育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凝聚着历史文人们对生活的爱与体现的魂灵,让我们从诗词中品味生活,从诗词中了解道德魅力!让我们诗意的生活!

(责任编辑:副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