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鄂西南山区把玉米叫做“高粱”;那种红米的,高高瘦瘦的,像顶着一团红围巾,老乡们叫它“小高粱”。记忆中,村子里的农户,大多在田边或田埂旁种一行小高粱,远看像田野绣上的一圈酒红色的花边。小高粱的米,乡下一般都用来喂猪了,而去掉半截的茎秆儿和须则用来扎扫帚。高梁粑粑,其实是用嫩玉米做成的。和小高粱相比,玉米的身段显得粗壮一些,叶子也宽厚一些。做高梁粑粑,一定要用嫩玉米,浆汁儿比较多,做出来的粑粑口感才嫩,吃到嘴里才没渣!童年的暑假,田里的嫩玉米成熟时,母亲会带我们姐弟三个去地里掰一些回来,做高粱粑粑吃。
太阳还没有爬上山坡,我们就背着竹背篓奔向了田野。那一片高粱地虽然就在家门口,却要绕过高高的田坎,走过一段仅容一人穿行的小路,小路旁有草,裤腿边沾上不少的露珠,一会儿就湿漉漉的,但帮大人干活儿的热情依然很高。一行行高粱像英姿飒爽的士兵,绿叶如长长的水袖飞舞,胖胖的包谷像婴儿一样,被青绿的壳层层包裹着,红嫩的长须露在外面,仿佛害羞的新娘遮着红盖头。
嫩包谷正是好吃的时候,可以掰去包谷叶,直接丢进锅里用水煮熟了吃;可以用竹筷子穿进中间的软心,像街上卖的撸串儿那样,放在火炉上烤熟了吃;也可以弄下高粱米磨成细浆,熬成甜汤喝;也可以把高粱浆里放一点白糖,在大锅里煎成薄薄的高粱饼子;还可以用磨成的高粱浆,做成桐叶或芭蕉叶包着的粑粑来吃……
走进包谷林里,我们挨着一个一个地掰包谷,小背篓装满了,连忙跑回家,喝口水,又到田里继续劳动。有时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掰包谷时,会不小心碰到“洋辣子”,它可不是辣椒,而是一种能释放毒素的虫子,有长长的角,看起来有点像大青虫,但比青虫毒多了,它总是不声不响地趴在青绿的长高粱叶后面,像一个个阴险的“刺客”,出其不意地触到皮肤,会有一种极痒极痛的感觉,在你痛得大喊大叫时,身上就有了红彤彤的一块,而且迅速扩散,上面布满了小小的泡,这一块伤疤常常要几个星期才会消失。后来,我知道了这种毒虫叫刺毛虫,它身上有毒腺细胞分泌毒液,所以碰到它会感到疼痛无比。“吃一堑长一智”,再用手去拉玉米棒子的时候,我总是像“侦探”一样,先仔细瞧瞧后面有没有“洋辣子”,或者是搞一身的装备,穿长袖长裤,连脖子也遮住,这样受伤的次数才少一点。
好不容易收完了一块地的嫩高粱,母亲说差不多可以做一锅了,就收工回家。进行第二道工序,把包谷叶撕掉,把玉米一颗一颗地掰下来,放到竹筛子里或盆子里,用一双筷子不停地在盆里搅和,掐玉米粒时带的一些玉米棒上的胡须,搅缠到了筷子上,一次又一次搅和,小心地捡出混在里面的须。那时在乡下,离村里的加工厂有些远,所以用水淘干净了,再用家里的那口石磨推成浆,研成浅黄的玉米糊。母亲推磨时,我学着用勺子舀高粱米喂磨。磨架子在母亲的一推一送间,咯吱咯吱响,仿佛唱着一首动听的歌。母亲推磨时动作舒缓,一步一踩,用力恰到好处,看起来似乎不需要用多大的力气。有时,她还会念叨好听的歌谣:“推磨——拐磨——推的粑粑白不过,隔壁的婆婆来点火,一顿吃了十三个,夜里起床找茶喝,炊壶乓了后脑壳。推磨——拐磨——……”小时候的我听着觉得有趣,争着要学推磨,从母亲手里抢过磨拐子,试着一前一后地推着磨,猛地用力,推出去,再拉回来,石磨转动时,我头顶上的屋顶仿佛也在转动,晕晕乎乎的。“看花容易绣花难”,我试了才知道这活儿要花大力气,必须用力向前,那沉重的磨盘才会跟随着你的步伐转动,快一会儿就气喘吁吁,不得不放慢脚步或停下来。母亲看我踉踉跄跄的狼狈样儿,笑着让我还是去喂高粱到磨口里,我连忙如释负重,再也不争着去推磨了。
高粱米用磨加工成了玉米糊,母亲叫我们到桐子树下去摘桐叶,拿上刀砍下门前芭蕉树的大片叶子,搬到水井旁洗干净,把桐叶的叶柄剪掉,把芭蕉叶撕成大小合适的块儿。到菜园子里,割韭菜,摘长豇豆,摘辣椒,找嫩南瓜,也是洗干净,加上大蒜、生姜、腊肉,细细切好,拌上作料作馅儿。待高粱浆发酵了,一切准备就绪。把芭蕉叶平摊在砧板上,锅铲在水里浪一下,舀出高粱浆,薄薄的涂在芭蕉叶上面,中间放上备好的馅儿,双手把芭蕉叶合上,折成长方形的盒子样,小心地放进大锅里的蒸格上。用桐子叶来包呢,就拿在手里,卷成一个筒,把高粱浆舀到这筒里,并不放馅儿,直接折叠成三角形,放进蒸格。一个个黄色的高粱粑粑,躺在蒸格里水深火热地由生变熟。闻到有浓浓的香味儿飘出来时,我们姐弟几个就围在锅灶边问:“高粱粑粑熟了没有?可以吃了吧?”问得急了,母亲会揭开锅盖看一下,说:“一揭三把火”,叫我们再等一会儿。那时候不懂,后来才明白,揭开看一次,还要多烧柴多煮一会。直到母亲看时间差不多了,仔细检查了锅里芭蕉叶和桐叶的颜色,告诉我们蒸熟了。我们就高兴地一人捡一个,围在桌子旁大快朵颐。
童年的夏天是多姿多彩的,乡下自有一番美好的天地,任由我们快乐成长。那嫩高粱浆,新鲜的菜蔬,浓浓的柴火,用纯绿天然桐叶芭蕉叶来做外衣,在柴火锅里成就的粑粑,至今回味起来仍然是我以为的天下难忘美肴!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