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德本堂”遗址旁

浏览 13

我母亲今年九十寿辰,那天来自五湖四海的很多亲友为她庆生。寿宴结束后,邵家弟子不约而同来到位于埤城东街的祖籍遗址“德本堂”。祭拜先人,告慰祖先,子孙们个个成才,在不同领域颇有建树;告诫后人,铭记祖训,世代传承。

我家祖籍丹阳埤城,高祖父邵攸堂创立“德本堂”以来,五代教书,三代督学。知书达理,谨言慎行,安守墨香书卷上百年。曾祖父邵东桥是埤城镇上两位秀才之一,另一位是我母亲的祖父王铭润。抗战时期,由于是地方名人,日本鬼子曾用刀架在他脖子上威逼他出任维持会会长,曾祖父宁死不从,日本鬼子一怒之下一把火把邵家前后三进房子烧成废墟。时任江苏省教育厅督学的祖父邵震楼因受强烈的刺激精神失常,不吃不喝,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丢下了四儿一女。祖母用孱弱的肩膀和三寸金莲的小脚,扛起了邵家的未来。

目不识丁的祖母独自撑起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贫寒之家。谨记祖训:书香门第一定要让子孙读书!祖母四处借材料搭起简陋的窝棚,柴门上常年贴着我祖父自拟的一副对联:“竹牗松房堪遮风雨,蓬门荜屋可读诗书”。以此鞭策四儿一女继续寒门苦读。祖母吃尽了千辛万苦,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硬是把四儿一女全部培养成大学生,让邵家在家道中落后实现了新的崛起,她是邵家最大的功臣。祖母40岁守寡,享年97岁,是她含辛茹苦培育成才的五个子女让她颐养天年。我的伯父是镇江的第一个会计师;我的父亲大学毕业做了教师,曾任中学校长;我的叔叔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曾多次参与高考语文的出卷工作;我的姑姑是五十年代北京医学院的本科生,在上海是一名出色的医务工作者。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而来,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向莘莘学子敞开,我的弟弟邵荣禾赶上了好时代考取了大学,他是我们兄妹当中唯一踏进大学校门的人。

我也是一名教师,在我从教的数十年里,我一直铭记“德本堂”的宗旨,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牢记父亲拟的两副对联:“求知无尚乐,行善至高品”。“为人梯五代为师,执教鞭一百春秋”。我深知自己在教师的岗位上文化底蕴有所不足,一直在工作的同时坚持自学自考,在44岁那年取得了成人自考本科学历,总算圆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学梦。当时我是镇江所有考生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这些年来,我获得了许多荣誉,1994年我的家庭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世家”。1998年10月31日,当时人民日报记者张雅心采访了我的家庭,在邵家的每个角落,张记者都感受到求知若渴的劝学氛围。我们这辈“德本堂”人取得的成绩,都是源于世代传承的家教和严谨治学的底蕴,源于邵家对祖国的爱和对改革开放的感恩。

我们兄妹立志要把自己求学的遗憾在下一代人身上弥补回来,重振邵家雄风。兄妹把培育下一代作为首要任务,教育他们勤奋苦读,不负好时光。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我的大侄女数学博士后出站后,于2011年获得北美精算师资格证书。目前她就职于世界二十强的企业,在经济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子辈中的佼佼者。小侄女及两个侄女婿,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就职于苏州大学。我儿子大学毕业后,在苏州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一份微薄之力。我外甥大学毕业后在镇江中学任教,将“教书育人”薪火传承,担任某年级段主要负责人,历年教重点班,深得学生、家长、领导的信赖,多次被评为镇江市先进教育工作者,镇江市师德标兵。另一个外甥成为IT高端精英,就职于某大型央企。

邵家的下一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以自己的知识和品德彰显着邵家人独立、进取、求知、奋进、踏实、善良、勤勉的优良家风,是邵家“德本堂”扬眉吐气的新一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