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生下四个子女,大哥排行老二,是长子。他个子中等,骨架不大,留着平头,眉眼俊朗,鼻梁高耸,笑起来有如春风和善。他是“70后”汉子,翻开他的人生履历,他鲜为人知的故事便会浮现眼前。
苦读成才
听妈妈说: 大哥从小就喜欢读书,还在小学时,每当开学领到新书后,他就把家里仅有的几张报纸剪齐,包好新书,而后一本接一本地翻看。因为老师看到他好学,他那时就当上了班干部。
大哥属于早熟型男生,初中时就有着英雄崇拜情结。那个年代虽然物质匮乏,大街小巷却摆满了小人书书摊。每逢寒暑假,只要兜里有了一元钱,他就去小镇街上溜达,不是去买冰棍,而是去买小人书。到了书摊前,他挑的尽是英雄传奇,什么《薛丁山征西》,什么《穆桂英挂帅》,什么《岳飞抗金》呀……回到家里,躲进里屋,他就一头扎进小人书里,看得津津有味。每次看完一本,他就藏在书桌抽屉里。有一回,我乘他不在,偷偷地翻出一本《岳飞抗金》,当看到岳飞大败金兀术时,我不禁对岳元帅肃然起敬。
在学生时代,读小人书只是大哥的课余爱好,他读的更多的是课本和参考书。记得高中时他学习刻苦,每天早晨六点钟骑着大“二八”自行车去城里上学,夜晚九点钟沿着乡下机耕道摸黑骑回家里。洗漱完了,他还要挑灯夜战,看书写作业到十一点半。更记得那个冬天早晨,大雨滂沱,因为个子小,他在上学路上不小心,连人带车摔到泥水坑里,弄得一裤子是泥水,冷得浑身打哆嗦。无奈,他只好回家换衣服,妈妈连忙拿来衣服让他换上,紧接着他就咬牙登上自行车奔往学校。
古人说:“天道酬勤。”那一年,高考传来捷报: 大哥考取了省内一所高校——江西樟树农校,“鲤鱼跳龙门”,他吃上居民粮。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家乡的乡政府,当上乡镇干部,让村里父老羡慕不已。
亦兄亦友
我和大哥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读书,可谓“惺惺相惜”。
参加工作以来,大哥依然坚持读书。不管工作忙不忙,无论寒冬酷暑,他每天坚持看十页书。天长日久,他读的书就由薄到厚,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自然而然,他的见识也就日渐宽广。记得他说过:“既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在工作生活中,他也是这样做的。父母眼里,他是一个孝子;朋友眼里,他是一个热心肠;同事眼里,他是一个工作狂。
从小到大,我受大哥影响颇深。他身上有着一种读书人的特有气质——有涵养,耳濡目染之下,我身上也留下一个烙印——书卷气。这种书卷气流淌在我的人生长河里,经久不息,就连我的学生也说:“老师,您就像一个古代雅士。”的确,我爱读书,在卧室墙上还贴着一幅自题对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我读书多,许多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因为我读书多,亲人朋友喜欢我的文章。
当下人心浮躁,人们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在一次跟大哥聊天中,他却笑着对我说:“无论世事怎样变化,读书都会让你保持清醒。”我听后默记于心。
这样的大哥,岂不是亦师亦友吗?
长兄如父
俗话说:“长兄如父。”这句话恰是大哥的真实写照。
爸爸去世近两年,留下妈妈孤零零的。有句老话说: 人一老了,就怕孤单。的确,这话不假。对于妈妈这样没老伴的,孤独如影随形。为此,每逢周末大哥都从城里驱车10华里,赶回乡下老家探望妈妈,生怕老人家孤独无依。妈妈怕冷,他就带来一个电热水包;妈妈没米,他就扛来一包香米;妈妈没冬衣,他就捎来一件漂亮棉袄。大哥的细心照料打开了妈妈孤独的心扉,让她的晚年多了丝丝慰藉。
常言道:“兄弟如手足。”我们家兄弟三个中,大哥是懂事最早的,就连一向不好夸人的大姐都对他不时赞许。小时候家境贫寒,三兄弟挤在一张床上睡觉,一起抓蚂蚱捕蝉,一起在野地里烤红薯吃,一起在烈日下割稻子,相依为命,这让他深谙手足情珍贵。而今,他事业有成,经济较为宽裕,但他从不显摆,很有担当。
二哥当工人,手头较紧。逢年过节一家人在饭馆里吃团圆饭,大哥总是抢着买单,唯恐二哥多花钱。
我这个小弟在他乡当老师,在外奋斗。前年国庆节,因为疫情我没回家乡,待在湖南新屋里。过了几天,我收到了一份快递包裹,仔细一看,原来是大哥给我寄来了一套李宁运动服,让我喜出望外。拆开包裹后,我把新衣服洗干净,放在大太阳下晒干。第二天早上,新衣服晾干了,我立马就穿上,在镜子前左看右看,咦!这衣服还挺合身,红蓝色也时尚。于是,我拨通大哥电话,朗声笑道:“老哥,你老远寄来的运动衣我收到了,穿在身上很好看,要多少钱?”电话那头,他说:“不多,网购的,就380块。”我说:“我用微信转账给你钱。”他谢绝道:“不用!你还没讨老婆呢,人靠衣装,要穿好来,这套运动服送给你。”我一时盛情难却。不过,我是个大人,后来我回到家乡,还是把钱塞给了他,尽管他有点不愿意。
光阴荏苒,大哥历尽岁月洗礼,尝遍人生甘苦,换来今日成就,他的前半生就是一部有声有色的故事书,令我艳羡。
拥有这个别样的大哥,此生足矣!
写于 2022年元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