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汤有乾坤 半世无江湖

浏览 15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那年,我们全家去聊城旅游,在古城光岳楼附近的餐馆喝到了一碗号称正宗的临沂“糁”汤。

一碗普通的“糁”汤,勾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件往事。那是在徐州工作期间吃过的一种汤。这家小吃店位于徐州淮海路南侧一条商业街上,一进店门,就是一口熬汤的大锅,这锅也有特色,高约3米,直径1.8米左右,周身用水泥砌成,有一位师傅站在锅边的高台上操作。

食客买过竹签(取汤凭证),拿店里的大白碗交到师傅手里,他随即抡起手中的长柄大勺,手起手落,动作如行云流水,娴熟洒脱,把辣汤打到碗里。汤不漏不洒,正正好好落在大白碗中。个别讲究的食客,辣汤里还要加两个鲜蛋。师傅一字形的把蛋握在手里,在碗边一碰,蛋液双双滑入碗底,随之被从高处浇下的汤汁冲散,满碗就浮起一层金黄色的蛋花。

过了粥锅,里面有一个较大的店面,大小能容下三四十人的就餐。早餐时节,店里店外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坐的站的都有,每人手捧一碗辣汤。但见这碗里黑乎乎、粘乎乎,一大碗如粥似汤的羹,飘荡着胡椒味的诱人奇香,直往鼻孔钻。喝一口,真是鲜美至极,只听满屋一片此起彼伏的“呼啦”声。实在是一幅生活静好的温暖画面。

据说,这辣汤有数百年历史。徐州人从小到大,每天排着长队,就为喝这碗汤。这汤是既暖身,又暖胃,更暖心的人间美味,只要喝一次,就欲罢不能像上瘾一般。

此后,因公务到台儿庄出差。一大早就让这里的同学吆喝起来,去品尝和见识台儿庄的风味小吃。一条小巷里,随处可见一口口大锅,散发着浓浓的香味。有的老板用当地口音吆喝着“喝啥汤,热馍啦!”那大锅里,煮的黑乎乎的稠汤,用木勺一舀,汤拉起来长长的线条。同学介绍说这辣汤,在台儿庄统称“啥汤”,与徐州的辣汤大同小异,但这汤里的菜料很杂,几乎每一家用的菜料都各不相同,家家都说是“秘制”。再看这些“啥汤”店前,家家食客盈门,配上油饼、蒸包喝得人们满脑门子流汗,直呼过瘾。

耳听老同学导游词式的解说,我哼哼哈哈地应付着,但我想的不管是徐州的辣汤,临沂的“糁”汤,台儿庄的“啥”汤,都是地道的民间风味,每一滴都充盈着人间烟火气息。这些汤的加工工艺,应是异曲同工,只是因地域不同和民间的称呼习惯而略有差别而已。

几十年过去了,徐州那个小吃店招幌上的字就像谜语一样,尚无谜底,一直念念不忘。后来通过朋友求教到徐州市档案局并最终有了明确答案,招幌上的汉字是个象形字“ ”(sa),徐州民间流传的解法就是要天天熬,月月熬,非一日之功。后来,我在“辞海”查到了“ ”字,这是一个生僻字,与其配伍的只有一个 (lā)字,组词“ ”“ ”,——其注解为肉杂。

人生如旅行,处处皆风景。往事,好像是一壶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