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街小巷的墙壁上出现了许多壁画,为宣传祖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此,我回忆起7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1946年初秋,我踏上人生求学的第一步,进入位于完节堂内的镇江北门孤儿院小学。学校招收社会孤儿、单亲家庭子女和城市贫民的孩子。该校原址位于现在镇江日报社所在,学校面积不大,只有三排平房和一个小操场。由于采取复式教学,六个年级只有三个教室。一、二年级的教室位于第三排平房东侧,朝南有一棵高大的、三人方能合抱的梧桐树,教室北墙上有一幅巨大彩色壁画——《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画中,高大的树下,碧绿的芭蕉前,灰色的假山石旁,一个孩童正从破缸的流水中冲出来,在场的小孩都惊慌失措,纷纷逃跑,只有一人站立未逃,这就是刚刚砸缸的司马光。司马光是宋朝的历史学家,曾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历仕四朝,政绩卓著。幼年就聪明机智,遇事不慌,孩掉水缸,喊人相救,延误时间。他急中生智,打破常规,逆向思维,创新用石块砸缸救人,其英勇行为,高超智慧值得学习。
三、四年级教室在第一排平房的西侧,朝南有一行四季常青的女贞树,教室的东墙上画着一幅巨大的《逆水行舟图》。图中,天空乌云密布,两岸高耸青山,滚滚江水东流,一帆小小木船,乘风破浪,逆流而上,勇往直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成语典故出自:清·梁启超《莅山西票商欢迎学说词》:“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就是说:以前陈旧的东西可以保留下来,这样也算完成了,但是在下认为,人生活在世上,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幅画的画题也是一副劝谏人们用心学习的对联,但其中的内涵、深刻的哲理却远远超出学习的范畴,在现实社会中,其精神差不多时时、事事、处处都要用到。在成功的路上没有退路。
五、六年级的教室在前面两排房屋的中间,在北面墙壁上,一幅显眼的《匡衡凿壁借光图》就映入眼帘。昏暗房间的一侧墙壁上,从墙壁洞口外射来一束灯光,照在一位穷困少年所读的书上,他正聚精会神地苦读。画旁写着:匡衡穷、匡衡穷,匡衡人穷志不穷,从小便肯用苦功。匡衡是西汉时的著名大学问家、经学家。少年时因家中穷困,没有蜡烛照明,邻居有灯烛,但光亮照不了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的灯光读书。本典故说明匡衡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勤奋学习,最终获得成功。正如诗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张壁画随着城市的改造,房屋的拆迁,早已消失无存,但是,三张壁画的精神在当时我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