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结晶釉

浏览 11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淹没了曾经的老窑,与其相伴了多年,因烧制结晶釉而风靡一时的老侯也早已离去。站在丝毫没有老窑痕迹的高楼旁,心情似乎有些莫名的平淡。其实,人大都在不断地回忆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想到至今还珍藏的一个结晶釉花瓶,心情便难以平静下来,那花瓶是离开陶镇时,老侯特意送给我的,也是他离开老窑的最后一次作品。想来,脑子里总有一些绕不过的事和情,想起了老侯,想起了老窑工,想起了老窑工身边的老窑。虽然,结晶釉在陶瓷专卖的世面上很罕见,也未从找到它的制作,但老侯与结晶釉的故事,给我的生活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结晶釉是在陶瓷制品表面形成的一种色彩鲜艳富丽堂皇的人造晶体,呈星形、棒形、扇形、球形以及纤维状,犹如寒窗冰花,千姿百态,又像万朵礼花,绚丽多彩,给人一种特殊的自然美感。它精湛的艺术包藏着人类许多意想不到的感悟,渗透着一种艺术的魅力,涌动着一泓活泼澄澈的艺术泉流。这种特殊的艺术,是钛酸锌、硅锌矿等化学成份和烧成原理的科学表现形式,采用玻璃、石英粉、氧化锌、苏州土、烧滑石及少量的氧化铜做色剂配料,然后,在窑炉烧成气氛的严格控制下,凭着老窑匠的一种灵感和悟性烧制而成。器型有茶器和花瓶等,色调有黄、绿、蓝、赭、白、灰等多种,在陶瓷艺术中,一向被人们视为珍贵釉面。

第一次看到这种艺术的制作,竟会像初看“万花筒”内的变幻那样稀奇。坯体上无图案,仅用泥料制做,装入窑内,不时升降窑温,经火的烧炼,图案各异的花瓶就诞生了。至于为什么这样神奇,人们说法不一,当时,老侯给我讲了许多,但一则神奇故事让我印象最深。

早在明朝崇祯年间,陶镇的窑业就已相当发达,尤其是窑炉就有一百多座,可谓星罗棋布。当时穿过陶镇有条河叫范阳河,河水清澈,升腾的窑火在空中飘动,倒映在水面上,宛如一片盛开的荷花。由此,陶镇便有了荷花畔的美称。有个风水先生路过,触景生情地说,此处是个福地,其福就在窑火倒影的荷花畔。

然而,好景不长,这福地却给陶镇的窑工们惹来了麻烦。由于这里窑业的发达,又有荷花畔之说,而闻名于世,在当朝的皇宫中成为陶瓷制作的佼佼者。于是,朝廷便要陶镇的窑匠们烧制出像莲花一样的陶瓷作为贡品,朝廷便派专人实地督办。当时把所有制瓷高手都发动起来,窑匠们各显其能轮流研制,并立下“军令状”:烧不成者便去边关出服。朝廷想象中的陶瓷贡品,其实就是陶瓷的窑变作品,这种作品有个温度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就是现代的陶瓷生产过程中如果稍有不适,也很难奏效,更何况古代呢?因此有很多窑匠被迫出走。

镇上,有个汉子,祖祖辈辈靠窑业为生,他学了套制瓷的好手艺,膝下只有一对女儿。当快要轮到他的时候,愁得几天几夜没合眼,他与两个孩子相依为命,如果贡品烧不成,自己出服不要紧,可孩子们怎么办?两个孩子看透了父亲的心事,既焦急,又难过。

这天,经过精心配料制作的作品入窑了,就在窑炉准备点火的时候,姐妹俩突然一起跪下,向爹请求,两人到窑内观察窑火气氛。窑匠大吃一惊,含着泪摇头说:“不行,你们还小,要好好地活着。”说罢,将俩个孩子搂在怀里,痛哭起来。孩子见爹不同意,扑上去抱住爹的腿说:“要是烧不成,不光你去边关出服,还不知再有多少人遭殃。”突然,两个孩子趁大家不备,双双跳入了窑内,眨眼间,一对儿女在红红的炉火中消失……

人们说,只要心诚,石头也会开花。一件件闪亮的结晶釉陶瓷作品出来了,陶瓷上终于开出了美丽的瓷花,这瓷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诚实的心灵写照。

但是,窑匠的一对女儿却离开了人间。传说,她们变成了窑神,为了纪念她们为陶瓷事业的献身精神,人们在窑炉最密集的地方修了座庙,叫窑神庙。

这虽是一则流传民间的神话,但依然浸润着老窑工烧窑艺术史的几多艰辛。上世纪七十年代,老侯等老窑工们终于将这一艺术重新开发出来,并发扬光大。独到的烧制艺术叩开了无数中外宾客慕名观赏的心扉,最终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成为国内外交往的重要礼品。

踏着岁月的风光,烧窑艺术在不断升华,不断革新。相信,老窑不会遮挡当代人穿越时空的视线,妨碍创造的步伐。当代人的目光,每时每刻都在回望窑变的空间。或许,结晶釉的制作在现代条件下会有另一种形式出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