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隐寺之由来

浏览 23

丁酉仲秋,风清气爽,巢湖岸边水阔树绿,气候宜人。受市政协常委、明教寺监院释界山邀请,我们驱车前往即将改造扩建竣工的佛教道场相隐寺参加一个佛学文化座谈会。相隐寺坐落在巢湖北岸黄麓镇小黄山西侧,紧临肥东县,刚刚修通的长黄公路沿面而过。我们从政务区出发,经龙川路、南北高架到环湖北路,过长临,一直向东,全程50分钟,一路顺达。

相隐寺由南向北倚山拾级而建,木石结构,盛唐风格,色彩明丽,央央大观。东西山势逶逶迤迤,绿树掩映,东边近山,山势陡峭,林木森然。西边夹山之间有一鹅卵形池塘,澄碧如练,绿树倒影,叶茎可辨。从山门到前殿,经大雄宝殿,到藏经楼,登临最高处,向南望去,宽阔的巢湖水天相连、横无际涯、白帆点点,波光耀动,一如范仲淹登岳阳楼而心旷神怡之感受。

据界山法师介绍,相隐寺是唐贞观年间建造的。那个年月,巢湖水患频发,北岸沿线几十公里,一遇洪水,良田淹没,民宅倾覆,百姓苦不堪言。唯有小黄山西侧这一带,每逢潮水涌动,便有一白衣仙女临空飘荡,身影映照之地,风平浪静,众生安然。当地佛教信众认为这是观世音菩萨护佑,便筹钱建寺祭拜。寺成,取名为白衣庵,香火繁盛,绵延千年。明末,朝廷昏庸,官场腐败,其时在京为官的合肥东乡长临河人吴相影,愤世嫉俗,辞官回乡,感白衣庵灵验,拜行伊为师,出家为僧,取名万如和尚。清初,朝廷得知吴相影品行高尚,为官正直,欲征召进京受官以辅政。其时吴相影既愤慨晚明皇室无能,失去江山,更不愿屈节为二臣,侍奉满清,便对朝廷所派之人说:“吾出家之志坚,指南即不向北矣。”遂将白衣庵更名为指南庵。当地佛教信众口传相影为宰相归隐,民间便有相隐寺之说,实是对吴相影气节之赞赏。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转战巢湖岸边,指南庵毁于战火,后金陵宝华山隆昌寺住持浩静和尚等进行修复扩建,有房九十九间半,成为当时巢湖周边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佛家道场。光绪年间,因住持刘和尚为慈禧六十大寿领醮有功,受赐“袈裟”和“玉如意”,庵堂之兴达到顶峰。一九三四年,现任合肥市佛教协会会长妙安法师在指南庵落发为僧,几年后,刚二十岁的妙安担任监院。一九四九年以后,指南庵被陆续拆除,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仅剩三间房舍为大雄宝殿。一九九一年,已掌管合肥明教寺的妙安法师确定指南庵为下院,并发愿重建,更名为指南净寺。当年在北京参加中佛协会议期间,祈请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提写指南净寺之名。当时赵老忙于事务,没有即时写就。两年后,妙安大师有机会与赵老相遇,提起书写指南净寺之事,且把这座寺庙千年以来,起起落落的过程介绍得十分详尽,特别是对周边信众口口相传吴相影归隐之事描述得有声有色。赵朴初不愧一代宗师,慎重思考以后,留指南净寺之名不用,而写“相隐寺”匾额。相隐寺由此而名传佛国,叫响海内外。

今天的相隐寺占地八十余亩,建筑体四万多平方米,中轴线层叠式建筑为佛教活动场地,东侧建有书画院、文藏等设施,西侧有四百多张床位的休闲养老房舍,集多功能于一体。在这绿树青山之间,古朴而肃静的建筑群俨然如一位高士,隐逸在闹市之侧,传承着千年佛学和五千年中华传统文脉,与游人讲述沧桑变幻世事。

在界山法师的陪同下,我们环寺一圈又回到寺前广场,面北仰视赵朴初书写的“相隐寺”匾牌,蓝底托出的鎏金大字端庄而不失飘逸,劲健而含蓄媚柔。赵老是书法大家,取王字之风范,蓄苏体之意韵,仅从字面,即给人无限遐想之空间。况且,“相隐”之“相”,从哲学层面理解,又是内涵深厚,启迪人思。是啊,身处世事纷繁、万象呈现的大千世界,能有一个去处,给自己阶段性地休憩心灵,何不乐而为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