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文化之根

浏览 11

落叶上坐着一个秋,人生之秋悄然而去。翻开民谱,紧跟风俗,新年的祥云翩翩而来……

回想起昔日在上海过年也是很热闹的,尤其是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孝道文化符号。年三十,家家户户在外地工作的亲人,不远千里必须赶回上海老家,迎祖宗回家过年。

除夕之夜,万人空巷,人们都赶着回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除夕,这个“除”字,是“去除”的意思。这一年至此而尽,俗称年夜。除夕之俗表示辞岁,压岁,守岁。记得除夕那天在西安工作的大姐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我是顶着太原的寒冷大雪,背着北方80斤红枣爬火车窗口。真是不容易,年三十清早,走进上海火车站,红彤彤的脸全是思乡的泪水……

等到大姐刚进家门,家中一片欢声笑语,家中已摆开了祭桌,桌上铺着红布,哈!桌上摆满了整整一桌子香喷喷的菜,点燃了一对高大的红蜡烛,桌上放着一双双筷子和酒杯。靠背长椅稍移开,小孩是万万不能动凳子的。孩子们都知道年三十祖宗回家过年呢!

接着按辈分一个个磕头跪拜,每人手中拿着点燃的香拜几下。全家拜毕,等蜡烛、香点完了,每次爸爸都会喊一声“请祖宗”。

每次我都会见到来自海外回国祭祖的阿姨,她会对自己的小孙子说:“我是炎黄子孙。望老祖宗保佑……”

在孩子们一片欢呼声中,“吃年夜饭了”,爆竹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起伏交集一浪高过一浪,整个上海沉浸在合家团聚浓浓的亲情中……

“当!当!当!”家中大挂钟欢唱12下时,整个上海守岁的人们一片欢呼……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是宗亲礼仪往来,找到个人定位,担当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年三十送灶王爷上天。当然,现在送灶王上天,祈灶只是一个形式,无非把煤气灶擦得干干净净,既没有供品,也不烧纸,但灶王爷上面的“帽子”——抽油机,也必须彻底来个大清扫。现在城里几乎没有几家人家祈灶,但垂髻时送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旧时我家的厨房有两眼灶是烧煤球的,灶上均置有灶宫;有的人家贴灶王的彩色纸像,两边贴副红的纸联,上联是“上天官好事”,下联是“回宫福祉”;灶台上供福橘——谐音福吉,甘蔗——象征节节高,乌菱——状如元宝,油枣——招财黄金条,糯米团子——大中小叠成宝塔形……焚香,等一对红蜡烛燃完后就到大门口烧纸钱送灶王爷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的故事。人们用糯米团子、糖果孝敬灶王爷,祈求来年太平无事。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沉淀下厚重的含金的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化之根是千年不变的。

春节,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是一家团聚的日子。让良好的家风,在中华民族长久地传承下去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