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浏览 15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作者:李煜

  原文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注释

  1、破阵子:词牌名。  2、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3、凤阁:别作“凤阙”。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霄汉:天河。  4、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5、识干戈:经历战争。识,别作“惯”。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6、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南史·沈约传》:“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潘岳曾在《秋兴赋》序中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7、辞庙:辞,离开。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8、犹奏:别作“独奏”。  9、垂泪:别作“挥泪”。

  翻译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  幅员辽阔。  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  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  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  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  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自从做了俘虏,  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  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  宫廷里的音乐机关/  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  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  令我悲伤欲绝,  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赏析

  此词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下片写国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m.talaoshi.com)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