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去入都算做仄声,但是只有去和入可以一起用

浏览 23

关于平仄与古音的平上入去

我只想知道,古代的平上去入在现在该怎么读?在现代汉语中是哪几声?rn我知道有些现在的平声是以前的仄声,这是方言的原因等等 rn说白了,我只想明白:古汉语的四声是现在的哪几声?我知道有例外,那么我该怎么办?看佩文诗韵?rn我不要一大堆复制的,只要简洁的rn比如:妈麻马骂在现代汉语中是阴阳上去,那在古汉语中呢?rn再说一遍:我不要一大堆废话rn谢谢妈麻马骂,在现代分别是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三声上声、四声去声。古代不分阴平阳平,分别是平声、平声、上声、去声。不是平声的上声、去声,合在一起就是仄声。妈麻马骂,这四字里头没有入声字。入声字分散在现代的一二三四声里都有,比如“逼”、“鼻”、“笔”、“碧”,在古代都是入声字。在有入声字的方言里读起来可能类似第二声,但音调明显急促,像被突然扯起来似的。我用自己的方言读起来就是一个音。如果您的方言没有这样的入声字,就多费心,看看韵书。阴阳就是平上去是仄例如:妈麻是平声马骂是仄声够简洁。呵呵入音好像现在只存在于部分方言中,普通话是没有入音发音的。一般可以认为平是一二声,上去入是三四声。这只是笼统地说,对其中例外的情况,只能参照平水韵部,然后对照今音,看熟了就知道了。曹雪芹的句子: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你根据上面讲的试试看,练习一下。还有一个方法,就是b、d、g、j、zh后面韵母是阳平的话,那么这些就都是入声

谁能替我完整的解释“平上去入”、“平仄”?

这是我在大学语文教材里面看到的一段话(看不懂):rnrn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一个本质牲。平,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平声和下平声;仄,指古汉语中四声上的上声、去声和入声。近体诗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因而音律抑扬顿挫,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rnrnrn请古汉语学得好的前辈们指教~~~~`先谢过^_^平上去入平上去入,是唐宋时期中古汉语的四声,是传统汉语音韵学的音系根源,是唐诗宋词格律的基础。掌握四种发音,阅读诗词,能够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平上去入四声中,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其余都为平。元代以后北方很多方言入派三声(入声派入其他三声),而吴语[1]、晋语、赣语、新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语、江淮官话、极少数西南官话、极少数北方零散方言点存在整齐的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中文名平上去入拼音píng shǎng qù rù注音ㄆㄧㄥㄕㄤˇ ㄑㄩˋㄖㄨˋ属性中古汉语定义“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上去入”是汉语平仄的基础,是传承千年的宝贵语言财富。上、去、入为仄,其余为平。“平上去入”才是汉语真正的四声,普通话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是重新规定的。对联要求规范的对联要求上仄下平。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上声、去声或入声),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阴平或阳平)。唐诗格律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五绝【1】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2】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3】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4】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七绝【1】七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韵)(仄)仄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2】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3】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4】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韵)五律【1】五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2】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3】五律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4】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七律【1】七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2】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3】七律仄起首句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4】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2]编者恐怕自己也没搞懂,人云亦云而已,如果您只是需要考试的话,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您可肯定是不会丢分的,一般不可能考得太深,因为涉及各地方言语与推广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涉及国语与音律的关系值得深究.古代汉语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因此从古代到现代语音变化可概括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合入到平、上、去三声中)。即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但是有些方言里还保留有部分入声)。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如果以现代汉语来看,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现在普通话里不存在的入声也属于仄声。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中的一些字,虽然在今天看属于平声,但是如果它们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入声转化来的,那么在古代就应该归入仄声,而非平声。下面的表列出了一些常用字,它们今读阴平、阳平,但在中古时期却是入声字。同时需要补充的是,鼻音韵尾(n、ng)的平声字在这里查不到,就是说不必再从表中查找,可直接认为是平声。B:八捌,拔跋魃,白,薄雹,逼,荸,瘪鳖憋蹩,别,亳孛勃渤脖钹舶伯铂魄(落魄)柏(柏林)泊箔博搏踣拨剥;C:擦,插锸,察,拆,吃,出,戳,撮;D:答搭,达鞑耷褡妲怛靼,纛,得德,滴,迪的籴镝嫡狄逖荻涤敌笛,跌,谍蝶牒喋蹀碟迭叠垤,督,毒笃独髑读犊黩渎椟,咄掇,度(揣度)铎夺;E:额;F:发,罚乏伐筏阀,佛,缚(缚药),服伏袱弗拂福幅蝠;G:割胳格咯骼阁搁疙鸽革鬲隔[木鬲]膈嗝,刮聒,郭,国蝈虢;H:哈,蛤(蛤蟆),喝,合盒盍曷涸翮核劾鹘纥,黑嘿,忽惚,滑猾,豁,活;J:疾迹积激击唧缉绩,及汲极级圾急蒺嫉辑集给藉籍脊鲫棘即姞殛亟戢,夹浃,铗颊,截桀杰竭碣揭捷睫婕洁颉结拮鲒接节疖劫孑,掬鞠,菊桔局跼,绝掘崛倔撅厥橛镢蹶蕨獗决诀抉角(角色)桷觉谲爵噱攫;K:嗑瞌颏壳咳,哭窟;L:拉邋;P:拍,劈,撇,泼,扑,仆璞瀑;Q:七染漆戚,掐,曲,缺阙;S:塞,杀刹铩煞,勺芍杓,舌折,失湿虱,十拾石食蚀实什识,叔,孰熟塾赎淑秫,刷,说,俗,缩;T:踏(踏实)塌遢,踢剔,贴帖,突凸秃,托脱;W:挖,屋;X:膝昔惜吸息熄媳析淅晰悉锡夕汐,习席袭隰檄,侠狭峡匣狎辖瞎黠,挟叶(叶韵)胁协歇蝎,薛,学穴削;Y:鸭押,一壹揖,约曰;Z:杂匝鉔,凿,则责帻箦泽择,贼,炸(油炸)铡闸轧(轧钢)扎札,摘,宅翟,着(着急),蛰螫折哲蜇摺辄辙,只(一只)织汁,直值植殖侄执职踯,粥,轴妯,逐烛竹筑竺,卓桌捉拙,琢啄灼酌茁浊斫濯下面以诗为例略加解释。上联 1 白日依山尽, | | ― ― |2 黄河入海流。― ― | | -下联 3 欲穷千里目, | ― ― | |4 更上一层楼。 | | | - -我们先根据上表标出这首诗的平仄。对于第一句来说,“白”字读阳平,因此需要我们的特殊注意,上表中有出现,说明在古代“白”读入声,此处应标仄声。“依”、“山”读阴平,但是上表中没有出现,因此仍然标平声。“日”和“尽”不属于阴平、阳平,因此不必查表,直接标仄声就可以了。其实对于以鼻音做韵尾的“山”来说,也不必查表,可直接认为是平声。其余三句同理。下面是我所要讲的重点之处了,前两点所提到的平仄,均指每句的第二、四两字,其余字则没有这些限制。第三点请看括号中的说明。此处还是主要以这首五言诗为例,对于七言诗来说,以下几点就是指每句的二、四、六三字而言了。一、从每句中来看,平仄是相间的;从每联中看,平仄是相反的,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前者就是说“日”与“山”,“河”与“海”,“穷”与“里”,“上”与“层”,平仄要交错,不能相同。后者是说上联中前句“日”和“山”与后句“河”和“海”平仄正好相反,下联也是如此,而上联后句(诗的第二句)中的“河”和“海”与下联前句(诗的第三句)中的“穷”和“里”平仄则相同。二、每句句末不能出现连续的三个平声。如更上一层楼 | | | - - 正确更上三层楼 | | ― ― ― 错误轻舟已过万重山 - - | | | - - 正确轻舟已过千重山 - - | | ― ― ― 错误三、五言诗中的平起平收句(第二字为平,末字为平),七言诗中的仄起平收句(第二字为仄,末字为平)中第一、三或第一、三、五字中必须有一个平声,否则就是“孤平”。如黄河入海流 ― ― | | - 正确大河入海流 | - | | - 错误千里江陵一日还 - | - - | | - 正确万里江陵一日还 | | - - | | - 正确万里武昌一日还 | | | - | | - 错误

何解??平仄,分清平、上、去、入四声的字

不是很明白这些,请高手帮我讲解一些 谢谢。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话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 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我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我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情”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也就不一样。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夜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的格律一般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就是在前一音节可以通融的情况下,很多诗作者还是要有意补救一下,如“势分三足鼎”,“势分”应该用“平平”而用了“仄平”,于是紧接的“三足”该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后一音步补上了。 跳出本句,在一联(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之内,平仄要求同样严格——邻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是失对。音步前一音节偶尔不合,有些作者也愿意用前述的方法补救一下。 跳出一联,也就是联与联之间(律诗八句四联,有人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平仄方面仍然有严格要求。要求的性质是要同,其实是以同求变。所谓同,作诗的术语叫“粘”,就是双数句和其后的单数句平仄要相同,如双数句平平起,则其后的单数句也要平平起,否则就是失粘。粘是以同求变,因为不这样,而前一联的第二句和后一联的第一句也要求对,各联的平仄情况就完全一样了。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杜甫的律诗总算是严格遵照格律的了,但是他的七律《白帝》开头两句是:“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第二句第一二两字本该用“平平”的,现在用了“仄仄”。诗人有意把白帝城中跟白帝城下(城外)迥不相同的天气作一个对比,比喻城中的老爷们是享福的,城外的老百姓是受灾受难的①。我们试想想看:诗人能把第二句的“白帝”换成别的字眼来损害这个诗意吗? 在这一点上,毛主席的诗词也是我们的典范。按《沁园春》的词谱,前阕第九句和后阕第八句都应该是平平仄仄,毛主席《长沙》前阕的“鱼翔浅底”,后阕的“激扬文字”,以及《雪》前阕的“原驰腊象”,都是按这个平仄来填的;但是《雪》后阕的“成吉思汗”,其中的“吉”字却是仄声(入声),“汗”字却是平声(读如寒)。这四个字是人名,是一个整体,何必再拘泥平仄?再说,“成吉思汗”是一个译名,它在蒙古语里又何尝有平仄呢?再举毛主席的《念奴娇·昆化》为例。依照词谱《念奴娇》后阕第五、六、七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但是毛主席写的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既然要叠用三个“一截”才能很好地表现诗意,那就不妨略为突破形式。 毛主席的诗词,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旧体诗词的好处在它的音韵优美,而不在于字数的固定。假如只知道凑足字数,而置音韵于不顾,那就是买椟还珠,写旧体诗词变为毫无意义的事了。因此,我们必须力求做到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目的是使诗词更加具有可读可观赏性,要把握格律的内涵,做到以文意为先,格律为次,从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现在汉语有四声,分别是: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二、三、四声,古代除了这四声外还有一个声,叫“入声”属于喉舌音,现在还有许多方言有所保留,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噎……阔等者是押入声韵。 简言之,一般情况下,现代汉语一、二声也就是阳平、阴平多属平声,这也是平仄“平”称为平的原因;而三声、四声,和入声都属仄声沈四声 不全

写格律诗时,入声字能作诗的白脚吗?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在写诗歌的时候是讲究押韵的,在诗词中,出现押韵的字就被称之为韵脚;相反,如果是不押韵的字,就被称之为白脚。在写格律诗的时候,因为格律诗是分为绝句和律诗,它是讲求平仄的,而韵脚都是用平声字,那么仄声字就都被称之为白脚。在中古汉语里,它包含了“平、上、去、入”这四个声调,在现在的现代汉语中,入声就不复存在了,并入了仄声字的音平和阳平中,其实它的意思就是说,仄声字中就包含了入声字,入声字是属于仄声字,只要是平仄谱中规定了哪里可以用仄的地方,那么都可以用。格律诗它是有平仄谱,是有一个规则的,它规定了哪个字用平,哪个字用仄。如果在写诗歌的时候哪个该用平的地方用平了,该用仄的地方用仄了,那就说明这首诗歌就是合律的。律诗的白脚除去平起的之外,都是每联的出句,它规定就都是仄声,所以,用入声字是可以的。

就比如说:第一种,在平水韵的创作中,入声字作为白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在平水韵中,韵部已经将入声划分入仄声当中了,格律诗押韵的韵脚都是平声字,白脚也都是仄声字。那么它作白脚也就很正常了。第二种,就是在新韵的创作中的时候,因为入声字的发音发生了变化,那么就需要进一步的去注意一下它是否划入了平声,如果它划入了平声,那么也就自然的就不能用了,因为它不符合格律诗的合律。

总的来说,入声字能否作诗的白脚,其实是要看情况而定的,不同的创作情况下,结果就是不同的。在平水韵的创作中,是完全没问题的,而在新韵的创作中,就不可以。

宋词中仄声分上、去、入,具体指什么呢?可否举例说明?谢谢

第二节 四 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字音有声调,这是汉语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一共有四个:阴平(第一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第二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第三声)是一个低升调(有转折,有时是低平调), 去声(第四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每声都分阴阳,所以共有八声)是: ⑴ 平声。到后代分为阴平和阳平。 ⑵ 上声。古代为仄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 去声。古代为仄声。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 入声。古代为仄声。这个声调的发音特征是: ①是一个短促的调子。例如用杭州话念“休息”、“毛竹”等词,就会明显觉得“息”和“竹”的音程要比“休”、“毛”短的多。这叫做“清入(阴入)”。 ②既有①的特征,念起来,声带还有明显的震动。例如用杭州话来念“月亮”、“国家”等词 就会感到“月”和“国”音程既短,而且声带震动很明显。这叫做“浊入(阳入)”。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留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留着入声。这些地方的人写作古体诗词的时候,将入声字入仄声韵(宋词中还有一些词牌规定了要用入声韵)就会得心应手了。 入声字在北方,变为四声的都有,普通话里,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分为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和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两大类。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类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第三节 平 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 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 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 ⑵在对句①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 浓阴似帐红薇晚, 细雨如烟碧草新。这两句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介绍见前),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平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参见作者的另著《诗韵全编.现代汉语语音》)。 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 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韵书或多练习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关于入声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可参看本书作者的《诗韵全编附录<普通话与入声对照表>》。 ①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诗韵比词韵窄,可以同时参照。 第一部 平声:一东二冬通用 【一东】东同童僮铜桐峒筒瞳中[中间]衷忠盅虫冲终忡崇嵩[崧] 菘戎绒弓躬宫穹融雄熊穷冯风枫疯丰充隆窿空公功工攻蒙(氵蒙) 朦瞢笼胧栊咙聋珑砻泷蓬篷洪荭红虹鸿丛翁嗡匆葱聪骢通棕烘崆 【二冬】冬咚彤农侬宗淙锺钟龙茏舂松淞冲容榕蓉溶庸佣慵封胸凶匈汹雍邕痈浓脓重[重复]从[服从]逢缝峰锋丰蜂烽葑纵[纵横] 踪茸蛩邛筇跫供[供给]蚣喁 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一董】董懂动孔总笼[东韵同]拢桶捅蓊蠓汞 【二肿】肿种[种子]踵宠垅[陇]拥冗重[轻重]冢捧勇甬踊涌俑蛹恐拱竦悚耸巩怂奉 【一送】送梦凤洞众瓮贡弄冻痛栋恸仲中[击中]粽讽空[空缺]控哄赣 【二宋】宋用颂诵统纵[放纵]讼种[种植]综俸供[供设,名词]从 [仆从]缝[隙也]重[再也]共 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通用 【三江】江缸窗邦降[降伏]双泷庞撞豇扛杠腔梆桩幢蛩[冬韵同] 【七阳】阳扬杨洋羊徉佯芳妨方坊防肪房亡忘望[漾韵同]忙茫芒妆庄装奘香乡湘厢箱镶芗相[相互]襄骧光昌堂唐糖棠塘章张王常长[长短]裳凉粮量[衡量]梁粱良霜藏[收藏]肠场尝偿床央鸯秧殃郎廊狼榔踉浪[沧浪]浆将[持也送也]疆僵姜缰觞娘黄皇遑惶徨煌仓苍舱沧伤殇商帮汤创[创伤]疮强[刚强]墙樯嫱蔷康慷[养韵同] 囊狂糠冈刚钢纲匡筐荒慌行[行列]杭航桁翔详祥庠桑彰璋漳獐猖倡凰邙臧赃昂丧[丧葬]阊羌枪锵抢[突也]蜣跄篁簧璜潢攘瓤亢吭 [漾养韵并同]旁傍[侧也]孀(马霜)当[应当]裆(王当)铛泱炀蝗隍怏肓汪鞅滂螂怆[漾韵同]缃琅颃怅螳 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 【三讲】讲港项棒蚌耩 【二十二养】养痒象像橡仰朗桨奖蒋敞氅厂枉往颡强[勉强]惘两曩丈杖仗[漾韵同]响掌党想鲞榜爽广享向飨幌莽纺长[长幼]网荡上[上升]壤赏仿罔谠倘魍魉谎蟒漭嗓盎恍脏<肮脏>吭沆慷襁镪抢肮犷 【三绛】绛降[升降]巷撞[江韵同]戆 【二十三漾】漾上[上下]望[阳韵同]相[卿相]将[将帅]状帐唱让浪[波浪]酿旷壮放向忘仗[养韵同]畅量[数量]葬匠障瘴谤尚涨饷样藏[库藏]舫访贶嶂当[适当]抗桁妄怆宕怅创酱况亮傍[依傍]丧 [丧失]恙谅胀鬯脏<内脏>吭砀伉圹纩桄挡旺炕亢[高亢]阆防 第三部 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 【四支】支枝肢移(竹移)为[施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离施知驰池规危夷师姿迟龟眉悲之芝时诗棋旗辞词期祠基疑姬丝司葵医帷思滋持随痴维卮麾墀弥慈遗肌脂雌披嬉尸狸炊湄篱兹差[参差]疲茨卑亏蕤骑[跨马]歧岐谁斯澌私窥熙欺疵赀羁彝髭颐资糜饥衰锥姨夔祗涯[佳、麻韵同]伊追缁萁箕治[治国]尼而推[灰韵同]匙陲魑锤缡璃骊羸帔罴糜蘼脾芪畸牺羲曦欹漪猗崎崖萎筛狮蛳鸱绥虽粢瓷椎饴嫠痍惟唯机耆逵岿丕毗枇貔楣霉辎蚩嗤媸(风思)埘莳鲥鹚笞漓怡贻禧噫其琪祺麒嶷螭栀鹂累踟琵嵋 【五微】微薇晖辉徽挥韦围帏违闱霏菲[芳菲]妃飞非扉肥威祈畿机几[微也、如见几]讥玑稀希衣[衣服]依归饥[支韵同]矶欷诽绯 (日希)葳巍沂圻颀 【八齐】齐黎犁梨妻[夫妻]萋凄堤低题提蹄啼鸡稽兮倪霓西栖犀嘶撕梯鼙赍迷泥溪蹊圭闺携畦嵇跻奚脐醯黧蠡醍鹈奎批砒睽荑篦齑藜猊鲵羝 【十灰[半]】灰恢魁隈回徊槐[佳韵同]梅枚玫媒煤雷颓崔催摧堆陪杯醅嵬推[支韵同]诙裴培盔偎煨瑰茴追胚徘坯桅傀儡[贿韵同] 莓 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 去声四(宀真)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四纸】纸只咫是靡彼毁委诡髓累技绮觜此(氵此)蕊徙尔弭婢侈弛豕紫旨指视美否[否泰]痞兕几姊比水轨止(微几换王)[角zhi3] 市喜已纪跪妓蚁鄙晷子仔梓矢雉死履垒癸趾址以已似耜祀史驶耳使[使令]里理李起杞圯(足支)士仕俟始齿矣耻麂枳峙鲤迩氏玺巳 [辰巳]滓苡倚匕迤逦旖旎舣蚍秕芷拟你企诔捶屣棰揣豸祉恃 【五尾】尾苇鬼岂卉几[几多]伟斐菲[菲薄]匪篚娓悱榧韪炜虺玮虮 【八荠】荠礼体米启陛洗邸底抵弟坻柢涕悌济[水名]澧醴诋眯娣 (启攵下木)递昵睨蠡 【十贿[半]】贿悔罪馁每块汇<汇合>猥璀磊蕾傀儡腿 【四(宀真)】(宀真)置事地意志思[名词]泪吏赐自字义利器位戏至次累[连累]伪寺瑞智记异致备肆翠骑[车骑,名词]使[使者]试类弃饵媚鼻易[容易]辔坠醉议翅避笥帜炽粹莳谊帅厕寄睡忌贰萃穗二臂嗣吹[鼓吹,名词]遂恣四骥季刺驷寐魅积[积蓄]被懿觊冀愧匮恚馈蒉篑柜暨庇豉莉腻秘比[近也]鸷毖啻示嗜饲伺遗[馈遗] 薏祟值惴屣眦詈企渍譬跛挚燧隧悴尿稚雉莅悸肄泌识[记也]侍踬为[因为] 【五未】未味气贵费沸尉畏慰蔚魏纬胃汇<字汇>谓渭卉[尾韵同] 讳毅既衣[着衣,动词]蜚溉[队韵同]翡诽 【八霁】霁制计势世丽岁济[渡也]第艺惠慧币弟滞际涕[荠韵同] 厉契[契约]敝弊毙帝蔽髻锐戾裔袂系祭卫隶闭逝缀翳替细桂税婿例誓筮蕙诣砺励瘗噬继脆睿毳曳蒂睇妻[以女妻人]递逮蓟蚋薜荔唳捩粝泥[拘泥]媲嬖彗(目卑)睨剂嚏谛缔剃屉悌俪锲贳掣羿棣蟪 (艹雉)娣说[游说]赘憩鳜彘呓谜挤 【九泰[半]】会旆最贝沛霈绘脍荟狈侩桧蜕酹外兑 【十一队[半]】队内辈佩退碎背秽对废悔诲晦昧配妹喙溃吠肺耒块碓刈悖焙淬敦[盘敦] 第四部 平声:六鱼七虞通用 【六鱼】鱼渔初书舒居裾琚车[麻韵同]渠蕖余予[我也]誉[动词] 舆胥狙锄疏蔬梳虚嘘墟徐猪闾庐驴诸储除滁蜍如(上余下田)淤妤苴菹沮徂龉茹榈於祛蘧疽蛆醵纾樗躇[药韵同]欤据[拮据] 【七虞】虞愚娱隅无芜巫于衢癯瞿氍儒襦濡须需朱珠株诛[石朱] 铢蛛殊俞瑜榆愉逾渝窬谀腴区躯驱岖趋扶符凫芙雏敷麸夫肤纡输枢厨俱驹模谟摹蒲逋胡湖瑚乎壶狐弧孤辜姑觚菰徒途涂荼图屠奴吾梧吴租卢鲈炉芦颅垆蚨孥帑苏酥乌污[污秽]枯粗都茱侏姝禺拘 (山禺)蹰桴俘臾萸吁滹瓠糊醐呼沽酤泸舻轳鸬驽匍葡铺[铺盖]菟诬呜迂盂竽趺毋孺酴鸪骷刳蛄晡(艹捕)葫呱蝴劬殂猢郛孚 仄声:上声六语七虞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六语】语[语言]圉圄吕侣旅杼伫与[给予]予[赐予]渚煮暑鼠汝茹[食也]黍杵处[居住、处理]贮女许拒炬距所楚础阻俎沮叙绪序屿墅巨去[除也]苣举讵溆浒钜醑咀诅苎抒楮 【七(上鹿下吴)】(上鹿下吴)雨宇舞府鼓虎古股贾[商贾]估土吐圃庾户树[种植,动词]煦诩努辅组乳弩补鲁橹睹腐数[动词]簿竖普侮斧聚午伍釜缕部柱矩武五苦取抚浦主杜坞祖愈堵扈父甫禹羽怒[遇韵同]腑拊俯罟赌卤姥鹉拄莽[养韵同]栩窭脯妩庑否[是否] 麈褛篓偻酤牡谱怙肚踽虏孥诂瞽牯(羊殳)祜沪雇仵缶母某亩蛊琥 【六御】御处[处所]去虑誉[名词]署据驭曙助絮著[显著]箸豫恕与[参与]遽疏[书疏]庶预语[告也]踞倨蓣淤锯(虚见)狙[鱼韵同] 翥薯 【七遇】遇路辂赂露鹭树[树木]度[制度]渡赋布步固素具务雾鹜数[数量]怒[(上鹿下吴)韵同]附兔故顾句墓慕暮募注住注驻炷祚裕误悟寤戍库护屦诉妒惧趣娶铸绔傅付谕喻妪芋捕哺互孺寓赴冱吐[(上鹿下吴)韵同]污[动词]恶[憎恶]晤煦酤讣仆[偃仆]赙驸婺锢蛀飓怖铺[店铺]塑愫蠹溯镀璐雇瓠迕妇负阜副富[宥韵同]醋措 第五部 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 【九佳(半)】佳街鞋牌柴钗差[差使]崖涯[支麻韵同]偕阶皆谐骸排乖怀淮豺侪埋霾斋槐[灰韵同]睚崽楷秸揩挨俳 【十灰(半)】开哀埃台苔抬该才材财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