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卜居》的诗作赏析

浏览 19

  《卜居》

  年代:先秦作者:屈原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

  而蔽鄣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

  “余有所疑,原因先生决之。”

  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

  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

  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

  将哫訾栗斯,喔咿嚅儿,以事妇人乎?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

  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

  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

  宁与黄鹄比翼乎?将兴鸡鹜争食乎?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龟策诚不能知事。”

  作品赏析

  1.放:放逐。

  2.复见:指再见到楚王。

  3.蔽鄣:遮蔽、阻挠。

  4.太卜:掌管卜筮的官。

  5.因:凭借。

  6.端策:数计蓍草;端,数也。拂龟:拂去龟壳上的灰尘。

  7.悃(kun3捆)悃款款:诚实勤恳的样子。

  8.送往劳来:送往迎来。劳,慰劳。

  9.大人:指达官贵人。

  10.偷生:贪生。偷,同"偷"。

  11.超然:高超的样子。高举:远走高飞。保真:保全真实的本性。

  12.哫訾(zu2zi3足子):义同"趑趄",想前进又不敢的样子。栗斯:与"哫訾"同义。喔咿:想说话又不敢的样子。儒儿(ni2倪):与"喔咿"同义。妇人:指楚怀王的宠姬郑袖。

  13.突梯:圆滑的样子。滑(gu3骨)稽:一种能转注吐酒、终日不竭的酒器,后借以指应付无穷、善于迎合别人。如脂如韦:谓像油脂一样光滑,像熟牛皮一样柔软,善于应付环境。洁楹:度量屋柱,顺圆而转,形容处世的圆滑随俗。洁,借为"洁(xie2协)",《楚辞补注》引《文选》亦作"洁"。

  14.昂昂:昂首挺胸、堂堂正正的样子。

  15.泛(fan4泛)泛:漂浮不定的样子。凫(fu2伏):水鸟,即野鸭。此字下原有一"乎"字,据《楚辞补注》引一本删。

  16.亢轭(e4饿):并驾而行。亢,同"伉",并也;轭,车辕前端的横木。

  17.驽(nu3努)马:劣马。

  18.黄鹄:天鹅。

  19.鹜:鸭子。

  20.溷(hun4混)浊:肮脏、污浊。

  21.千钧:代表最重的东西。古制三十斤为一钧。

  22.黄钟:古乐中十二律之一,是最响最宏大的声调。这里指声调合于黄钟律的大钟。

  23.瓦釜:陶制的锅。这里代表鄙俗音乐。

  24.高张:指坏人气焰嚣张,趾高气扬。

  25.谢:辞谢,拒绝。

  26.数:卦数。逮:及。

  屈原已经遭到放逐,

  三年了不能与楚王相见。

  竭尽智慧效忠君王,

  而仍被阻隔于小人的谗言。

  心中烦闷思虑紊乱,

  不知应该怎么办。

  就去拜见太卜郑詹尹说:

  "我有许多疑惑之事,

  愿请教先生帮我决断。"

  詹尹数好筹策拂拭龟壳说:

  "您将有什么见教之言?"

  屈原说:

  "我应该诚实勤恳抱朴尽忠?

  还是无休无止送往迎来八面玲珑?

  应该除草助苗努力耕耘?

  还是游说权贵以求取虚名?

  应该直言不讳不怕危及自身?

  还是贪图世俗富贵苟且偷生?

  应该远走高飞保全真性?

  还是阿谀逢承屈己从俗,奴颜婢膝地取媚妇人?

  应该廉洁正直清白自处?

  还是圆滑嬉笑,如油脂滑腻似熟皮柔能缠柱?

  应该气宇轩昂像矫健的千里驹?

  还是像水中的野鸭飘浮不定随波逐流,苟且保全身躯?

  应该与骏马并驾齐驱奔驰?

  还是追随劣马的步子?

  应该与天鹅并着翅膀飞翔,

  还是与鸡鸭争抢食粮?

  这到底哪个吉利哪个凶险?

  哪样不能做哪样可以干?

  世道浑浊秽恶不清,

  薄薄的蝉翼被认为很重,

  千钧之物却被认为太轻;

  发音宏亮的黄钟被毁坏抛弃,

  鄙俗的瓦釜之声却被说成雷鸣;

  谗佞的小人趾高气扬,

  贤能之士却没有声名。

  叹息着只能默默不出声,

  谁知道我的廉正坚贞?

  詹尹于是放下筹策辞谢说:

  "一尺有嫌它太短之处,

  一寸有觉其够长之时;

  美好的事物也会有所不足,

  高深的智慧也会有所不知;

  卦数的推算有所不及,

  神灵的法力有所不至。

  用您自己的心去思考,

  按您自己的意愿行动,

  龟卜蓍占实在不能料知此事。"

  【赏析一】

  本篇究竟为谁所作,学术界有争议。自王逸《楚辞章句》明确地说“《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直到晚清,一般学者对此并无疑义。崔述《考古续说·观书余论》则对此说断然翻案:“《卜居》、《渔父》,必非屈原之所作。”五四运动以来的《楚辞》研究者,如郭沫若、游国恩、陆侃如等均张其说。郭沫若就说:“《卜居》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作品。”(《屈原赋今译》)我们认为,王逸的说法和今人的说法并不矛盾,只是他们以各自所处时代的观点看问题罢了。先秦西汉人作文著书,往往不题作者姓名,现在所传先秦古籍的作者,大多是后人加上去的。而且那个时代特别讲究“家法”,“所谓家者,不必是一人之著述也,父传之子,师传之弟,则谓之家法。”(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推断其学出于某人,即署其名。《管子》、《晏子》、《吕览》等书多载作者死后之事,都属于这种情况。王逸以为《卜居》为屈原所作,是因为该篇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情感,至于它是否是屈原亲手所著,这不是他关注的问题。因此,王逸说《渔父》是屈原所作,但他在《渔父章句》的下文又说:“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渔父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这种今人看来前后矛盾的话,王逸并不以为是矛盾。汉人认为《卜居》是屈原所作,因为该篇出于屈子之学。今人否认屈原所作,是因为该篇的表达形式不像屈原亲手写定。至于屈原问卜的事到底是事实还是假托,恐怕不是主要问题。今人多以为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把《渔父》的问答作为一个情节过程来叙述,王逸的《楚辞章句》把《渔父》、《卜居》都作为事实来看待,是牵强附会。但是,既然两篇为“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所作,那么,他们当然知道屈原的行事了。而且问卜的事在屈原其他作品中也有反映。因此,说这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艺术手法,恐怕有以今人的创作方法衡量古人的嫌疑。

  本篇以“卜居”名篇,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居,谓所以自处之方。”自处之方,就是篇中所讲的“何去何从”。古人以占卜决疑,“卜居”是说通过占卜来解决自己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社会。本篇一开始叙述屈原问卜时,说他“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似乎屈原心态极端矛盾,不知选择哪条人生之路。可是,如果我们一口气读完那十六个排比疑问句,以及那义愤填膺地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我们就会明白,诗人正是用问句的形式对比正反两方面的人生之路。作者的选择取舍,一目了然。他的问卜并非想求得一种答案,在全部疑问中,求得“何去何从”的意向并不强烈。相反,诗人用比喻和象征的说法区分强调善恶美丑的冰炭不容,表现对美善的坚执和对丑恶的弃绝。《卜居》中所流淌的屈原的情感,正是选择的痛苦和选择之后的痛苦。正如蒋骥所说:“《卜居》本意,盖以恶既不可为,而善又不蒙福,故向神而号之,犹阮籍途穷之泣也。”而王逸以为“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则是没有抓住本篇主旨的误解。朱熹认为是“屈原哀悯当世之人,发其取舍之端,以警世俗”(《楚辞集注》),也与大旨不十分贴切。本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开头和结尾的叙述,完全是散文的写法,中间用骈偶和散行句参错组成,用韵也较为自由,它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新体裁,是“不歌而诵”的汉赋的先导。

  【赏析二】

  人生选择的孤傲和哀愤——读屈原《卜居》

  《卜居》和《渔父》,都记述了屈原对人生道路的坚定选择,显示了一位伟大志士身处黑暗世道的铮铮风骨。也许因为构成全文主体的,乃是诗人自己言论的缘故吧,后世往往又直指其作者为屈原。

  即使是伟大的志士,也并非总是心境开朗的。不妨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他们的个人遭际,关联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心中反而更多不宁和骚动。其痛苦、愤懑的抒泻,也带有更深切的内涵和远为强烈的激情。

  屈原正是如此。当他在《卜居》中出现的时候,已是强谏遭斥、远放汉北的“三年”以后。“忠而被谤”,能无哀愤?“既放”在外而找不到报效家国之门,能不痛苦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本文开篇描述他往见郑詹尹时的神思萧散之状,正告诉读者:一种怎样深切的痛苦和骚动,在折磨着这位哲人的心灵。

  这痛苦和骚动的展开,便是构成全文主体的卜问之辞。篇目题为“卜居”,可见卜问的是有关安身立命的大问题。而当诗人发出“宁……将……”的两疑之问时,显然伴随着对生平遭际的庄肃回顾。因而诵读这节文字,只有联系屈原的崎岖经历,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其间的情感推涌和涨落。

  “吾宁悃悃款款(勤苦忠厚貌)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这庄严的回顾,似于是从青年时代的修身立业开始的。思绪悠悠却又突兀而问,平静中带着自信,突兀中夹几分焦虑,表现的是一种志在兴邦,而急于有所作为的青年之思考和选择。接着的“吾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权贵)以成名乎?”则又情绪激昂起来,于自信中汩汩涌腾出一派傲气——正如屈原在《桔颂》中就骄傲表述的,他“苏世独立”、“廓其无求”,誓志靠自己的“力耕”,来实现“诛锄”天下“草茅”的壮愿,而决不愿向腐朽的权贵攀附、折腰!这便是青年屈原,在踏上楚国政坛前夕所作出的人生选择。这与当时的许多纨袴子弟,为了实现个人对名位、富贵的企盼,而奔走钻营于王公大人府邸,构成了何其鲜明的对比!

  到了“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句的跳出,屈原的思绪,大抵已回顾到他担任楚怀王左徒时期。当时,诗人正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的满腔热忱,投身于振兴楚国、改革朝政的大潮之中,同时也就与朝中的旧贵族势力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卜问中由此滚滚而发的两疑之问,正成了这一冲突景象的惊心写照:一边是屈原的“竭知尽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一边则是贵族党人的“竞进贪婪”,不惜走后宫“妇人”(怀王之妃郑袖)的门路,以“哫訾栗斯”的阿谈献媚,换取权位和私利。一边是屈原“廉洁正直”,为楚之安危强谏怀王,甘冒“正言不讳以危身”之祸;一边则是贵族党人“突梯滑稽”(圆滑讨好)的巧言令色、颠倒黑白,向屈原施以中伤和谗毁。屈原的遭受迫害和被怀王暴怒“放流”,就正发生在这十数年间。当诗人回顾这一段遭际时,胸中便充塞了无量的悲愤。两疑式的发问,因此挟带着怫郁之气排奡直上,正如阵阵惊雷碾过云霾翻沸的夜天,足令狐鬼鼠魅为之震慑。两种绝然相反的处世哲学的尖锐对立,在这节铺排而出的卜问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在如此尖锐的对立中,屈原的选择是孤傲而又坚定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为国为民的献身之路,愿效“骐骥”的昂首前行和“黄鸽”的振翮高翥,而决不屑与野凫“偷生”、与鸡鹜“争食”!但这选择同时又是严峻和痛苦的,因为它从此决定了屈原永不返朝的悲剧命运。忠贞徙倚山野,邪佞弹冠相庆,楚国的航船触礁桅折,楚怀王也被诈入秦身死!处此“溷浊而不清”的世道,诗人能不扼腕啸叹?文中由此跳出了最愤懑、最奇崛的悲呼之语:“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佞的嚣张、朝政的混乱,用“蝉翼”的变轻为重、“瓦釜”的得意雷鸣喻比,真是形象得令人吃惊!全篇的卜问以此悲呼之语顿断,而后发为“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的怆然啸叹。其势正如涌天的怒浪突然凌空崩裂,又带着巨大的余势跌落。其间该蕴蓄着这位伟大志士,卓然独立、又痛苦无诉的几多哀愤!

  这就是构成《卜居》主体的卜问之辞,从形式上看,它简直就是一篇直诘神明的小《天问》。但由于《卜居》所问,均为诗人身历的现实遭际,其情感的抒泻就不像《天问》那般舒徐,而是与自身奋斗道路的选择、蒙谗遭逐的经历一起,沸涌直上、翻折而下,带有了更大的力度。其发问也不同于《天问》的一气直问,而采取了“宁……将……”的两疑方式,在对立铺排中摩奡震荡,似乎表现出某种“不知所从”、须由神明决断的表象。但由于诗人在两疑之问中寓有褒贬笔法,使每一对立的卜问,突际上都表明了诗人的选择立场。如问自身所欲坚守的立身原则,即饰以“悃悃款款”、“超然高举”、“廉洁正直”之词,无须多加探究,一股愿与慨然同风的正气,已沛然弥漫字行之间。对于群小所主的处世之道,则斥之为“偷生”、“争食”,状之为“喔咿儒儿”、“突梯滑稽”,那鄙夷不屑之情,正与辞锋锐利的嘲讽勃然同生。与对千里之驹“昂昂”风采描摹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对与波上下之凫“泛泛”丑态的勾勒——其间所透露的,不正是对贵族党人处世哲学的深深憎恶和鞭挞之情么?明睿的“郑詹尹”对此亦早已洞若观火,所以他的“释策而谢”,公然承认“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也正表达了对屈原选择的由衷钦佩和推崇。

  寓诗人的选择倾向于褒贬分明的形象描摹之中,而以两疑之问发之,是《卜居》抒泻情感的最为奇崛和独特之处。正因为如此,此文所展示的屈原心灵,就并非是他对人生道路、处世哲学上的真正疑惑,而恰是他在世道溷浊、是非颠倒中,志士风骨之铮铮挺峙。《卜居》所展示的人生道路的严峻选择,不只屈原面对过,后世的无数志士仁人千年来都曾面对过。即使在今天,这样的选择虽然随时代的变化而改换了内容,但它所体现的不坠时俗、不沉于物欲的伟大精神,却历久而弥新,依然富于鼓舞和感染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一读《卜居》无疑会有很大的人生启迪:它将引导人们摆脱卑琐和庸俗,而气宇轩昂地走向人生的壮奇和崇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