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是小学生
传统节日记心间中秋节,欢迎阅读。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汉族的四大节日。根据我国历法,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度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被称为仲秋,八月十五为仲秋之中,故称为中秋。另外,民间也有人将中秋节称为“八月节”或“八月半”。自古以来,中秋节的月亮都是团圆的象征。故而,中秋节又名“月节”“团圆节”“玩月节”等。
中秋词最早出自《周礼》。古代的帝王有“春祭日、秋拜月”的习俗,即在春季时祭拜太阳,冬季时祭拜月亮。后来,文人骚客们也争相效仿,观月赏月,寄托情思。这种风俗在唐朝时期最盛行中秋之夜的月亮,一年之中最圆、最明亮,也最具诗意。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自然也少不了美丽的神话传说民间广为流传的是嫦娥奔月的传说。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远古时期的一对恩爱夫妻。嫦娥是一个善良、温柔、美丽的妻子。后羿在一次外出涉猎时,得到一包王母娘娘的不死药。他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不久之后,心术不正的连蒙混进嫦娥的家里,逼着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情急之下一口吞了不死药,而后升天成仙,因不舍丈夫,停在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后来的人们得知此事,纷纷在月圆之夜摆设香案,拜月求吉祥。
月圆中秋,从古至今都寄托着人们思乡的情怀和盼团圆的愿望。这种对月亮的崇拜,不仅表现在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中,还表现在历代传承的节日习俗中。从文人赏月、民间拜月到吃月饼、玩花灯,中秋节的活动喜庆热闹,欢乐吉祥
中秋节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时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早在唐代,中秋就成为节日,至今有千余年历史,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该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人们所广泛喜爱。2008年,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中秋节的起源还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有人认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为构思,制作月饼,并广发军中,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此俗遂在民间流传。
中秋节始于唐初,至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