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心情日志-鸡汤文真的有毒吗

浏览 5

  昨天和朋友聊天时,聊到我写的文章,朋友一句:你写的不正是鸡汤吗?我听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是,看来我写的文章也被定义为了鸡汤了。倒不是这个判断的好与坏,只是我觉得鸡汤文的概念在现代社会被过度夸大了。

  记得在读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班上最流行的书籍不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也不是学霸们的笔记,而是《意林》、《读者》等书籍。每次看到书中的励志故事和那些激励人心的话语,内心便觉得暖暖的。

  在我们那一代人中,《意林》是我们永恒的记忆,也是帮助我们在每天的题海战术里能够得到一丝温暖的地方。

  现在回过头来看,《意林》这样的书纯粹是鸡汤文的合集,正如人们说的“鸡汤文永远只给汤不给芍”,看了只会给自己打了一会鸡血,然后又恢复原状。

  可是我又在想,为什么那时候我们会对这样的文章这么喜欢呢?后来我想明白了,那时候我们的世界其实算是比较单调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对外界的信息知之甚少,所以流传的也只有《意林》这样的书籍了。一个人看来之后觉得内心受到了鼓舞,于是推荐了另外一个人,这样子口碑就出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看去了。

  前天青年导演和作家李尚龙老师在他的文章《任何通往创作的捷径都在通向死亡》中,说到:好的文字,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灵魂的作品,而不是字数够了原创,要了打赏,破了十万加就够了,更不是以渲染情绪,说脏话,造假,抄袭博眼球为荣。而互联网上有很多如“上天有更好的安排”这样的文字,有很多,在互联网的背书下,这些文字从鸡汤,变成了毒鸡汤,从毒鸡汤变成了毒药。

  信息产生的速度还在加快,很多人加入到写作的队伍中去,这些人中不乏有些鸡汤文的,人们会有这样一种逻辑,只要你的这篇文章写得不是干货,那我就可以把这篇文章定义为鸡汤。这样的判断体系无法判断错与对,不过干货现在依然流行,就像几年前鸡汤文盛行,后来人们发现看了之后觉得并没有什么用,鸡汤文就被批判的一文不值了。我相信干货类的文章应该也不远了。

  我在9月份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你看,这是干货吗?》,写到:你看到的干货有多少是被你先码了再看,像个勤劳的松鼠一样,不停地搬运和储存你所谓的“干货”.........

  鸡汤文本身是并没有任何作用的,想一想如果这些文字真的有毒的话,那你早就死过无数回了。真正让你觉得有毒的怕是给你描绘了美好的未来,但是却没告诉你要踏踏实实地付出行动,这样的经历多了,你便觉得这是毒鸡汤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文章,其实很多并不是在描绘未来有多么多么美好,这样的文章其实是在欺骗我和你们。本来现实就很残酷,我还建造一个内心的乌托邦,把自己麻痹,这样的文字毫无意义。

  权威的媒体报道的新闻应该是准确和公正的,好的文字也应该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去谈感受。

  我的很多文字,其实大部分是写我自己身上的毛病,如果你细心看下来一篇,不带着“没有干货我就不看”的心态,我相信我的文字还是有点作用的,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

  最后想到了香港第一自媒体Spenset老师在给他自己打造的人设是:专煲“毒鸡汤”的职场老司机,可是人家打造了今年现象级的写作课,由年入十万到了年入千万,如果真的是毒鸡汤的话,恐怕不会有这么好的成绩了。

  希望我们在毒鸡汤文章盛行的社会,擦亮自己的双眼,对干货少一点狂热,对鸡汤文多一点思考。毕竟好的文章还是很多的。

  来源公众号:Edward的二次学习日记

  作者:拼命学习的Edward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