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淄博晚报情结的心情美文写作

浏览 4

  编者按:《“还订这一份”》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晚报上一路的成长,也写出了作者愿意一直阅读与倾听晚报的情感,不妨来看看吧。

  “老曹,还是定这一份”。订阅《淄博晚报》已经有20年了,又到订报时节,我们医院的报刊发行员,发报纸时顺便把订报单捎过来了,我二话不说,直接就订上了。能够订阅一份报纸连续20年,源于对这份报纸的深厚感情。

  长期的订报、读报,与《淄博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淄博晚报》刚刚创刊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稿件。当时人们还不熟悉它。记得是一个飘着雪花的周日,一位年轻的编辑,冒着雪抱着小孩敲开了我的家门,邀请我为《淄博晚报》写文章,当时我非常感动。那时我家还没有电话,需要联系的时候,只能是登门拜访了。就这样结下了与《淄博晚报》25年的缘分。

  喜欢看《淄博晚报》,也喜欢为它写点东西。记得我们山东中医药大学76级老同学聚会的时候,有同学说,经常在《淄博晚报》上看到你写的文章。借助《淄博晚报》还联络了同学间的情谊,再看晚报越发感觉亲切。

  我的姥姥刘韩氏,是我们家的主心骨,大事小事晚辈们都喜欢去征求她意见。因母亲工作紧张,三班倒,夜班一上就是一星期,我从小就住姥姥家,儿时心里笃定地认为姥姥家才是自己的家,一直很依恋她,因而写下了《百岁姥姥》。

  去年姥姥满一百岁,过生日时的热闹场面我现在仍然记得。在我眼里,姥姥能够长寿百岁,与她的生活习惯有关。她一生勤奋劳动,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农村,要操持一个十几个人的大家庭也不是件易事。做饭时,用的是大铁锅,胡萝卜、地瓜、南瓜稀饭,一做就是一大斗盆。家里有一盘石磨,一有时间还要推磨,碾米碾面。姥姥家做饭主要是烧柴草、树叶,她常常得到村头树林里拣拾柴禾。长久的勤恳劳作,锻炼了姥姥强健的体力。农家人的饮食,以粗茶淡饭、瓜果蔬菜为主,且姥姥又不挑食,啥都吃,吃好了,身体自然也好了。

  马德彪,山东第二耐火材料厂离休老红军,老家在陕西省绥德县马家川乡马家川村。1935年他16岁时参加红军,1936年入党。经历过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时期。解放后以营级干部转业至山东第一耐火材料厂,后调入山东第二耐火材料厂,历任人事科长、学校校长、特殊耐火材料厂厂长、厂家属委员会主任。享受正厅级待遇,省级医疗待遇。2011年3月27日去世,有75年的党龄。我写的《老红军忆平型关大捷》也曾介绍。

  我也经常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写点中医科普知识类的文章,如写的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口腔溃疡、心律不齐、胃炎的中医治疗等,对于人们防病治病很有好处。有的病人拿着报纸,到医院找到我看病。有些都是外地来的。

  《淄博晚报》开设的微信群,也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参与。在群中也能看到很多的医学知识,有些病人在群里咨询病情,很快就能得到专家的指导建议,甚至直接开出简便易行实用的小方子,非常方便群众,深受人们的欢迎。它的特点是简便易廉快,适应了现代人的快节奏。

  走过25年风风雨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淄博晚报》能够办的有声有色,聚集起一大批追随者,实属不易。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愿继续做一个忠实的订报者、做一个忠实的阅读者、做一个忠实的执笔者、做一个忠实的一生一世的老朋友。

  作者|曹元成

  公众号:爱读淄博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