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记忆里的邱隘民居》这篇文章讲述了在邱隘民居作者与朋友们所发生的故事,也写出那时人们的简单纯朴生活,不妨一起走进作者记忆中的邱隘民居,感受其中暖暖的民居风情。
1971年秋天,我上小学,学校名叫“邱隘五七学校”。到了初中,校名改为“邱隘区中心学校”。我的小学、初中同学,基本都住在邱隘镇上,方圆大多不超过两公里。那时镇上没有正规的路名,各家各户也没有门牌号码,同学们住的老屋,名称千奇百怪,现在回想起来,饶有趣味。
坐我前排的林同学说,他妈妈做了一罐“炒磨麸”,非常好吃,邀我一起去他家分享。林同学住在官房。官房位于邱隘镇后街的西边。街边有道石门,门槛很高,进门是条笔直甬道,长二十余米,两边围墙足有两人多高,墙壁雕刻着精美图案(具体内容已难以记清)。甬道尽头又是一道石门,两旁设置石鼓各一。过门槛,下行数级台阶,是一个小明堂,两侧均有厢房。走过明堂,拾级向上,便是正房。正房宽敞亮堂,窗棂做工精致,图案简洁明快,房前廊檐左右两边均分。据说宋时河南商丘有一邱姓人逃难到邱隘落户,后官至道台,故乡人将其居住地称为“官房”。难怪整个建筑群设置都透着考究、肃穆、威严。
林同学在家迎我。八仙桌上“炒磨麸”待客已久。这是一种小点心,大米炒熟后加芝麻、糖等配料磨成粉末,既能解馋,又可充饥,林妈妈在磨粉制作时大概添加了晒干的橘子皮,格外清香诱人。
除了官房,邱隘镇上带有“房”字的居所还有不少。相传宋代有一大官后裔迁入邱隘后生有十个儿子,分住各个不同居所,于是就有了四二房、祖五房、尚六房(现名“贺兴弄”)、七房、文八房、万九房、东十房(现名“东日房”)等。
鄞州地区常年雨量充沛,河流众多。邱隘镇地处平原水乡,大多数村落、民居都选择接近水源、朝向良好的地方,连片枕河而筑。在江南水乡,河道两旁的支流断头处,称为“漕”,或形象地叫做“漕头”、“漕嘴”。镇中心河渠如网,漕口遍布,这一水文特点直接体现在地名命名上,地名中多带有“漕”字,如:倒撑漕、沈家漕、瓦檐漕、捕蟾漕、淡湖漕等。
傅同学约我去他家帮他补习功课,他家在倒撑漕后门。倒撑漕位于学校东边,与学校仅一墙一弄之隔。那里原是邱隘河的小漕嘴,因河道狭窄,船进去后无法调头,要倒撑着才能退出,故名“倒撑漕”,后小漕嘴被填平,遂成居民住宅区,而地名“倒撑漕”一直沿用至今。
交流做习题的窍门,预习还没教的课文,两个小脑袋凑在一起,不知不觉,时至傍晚,我早已饥肠辘辘。正巧好客的傅妈妈端出两碗旋镬面:“来来来,小人客填填饥。”旋镬面是一种小吃,制作时拿水磨粳米浆用勺旋洒于锅边,初熟即铲入汤中形成面片,配以青菜,食材简单易得,味道爽滑适口,别有风味。吃完一大碗旋镬面,告别傅同学和他的家人,我从倒撑漕后门进入,穿过倒撑漕大院子,经过新桥头,回到家已是夜幕四合。
严家弄是董同学的奶奶家。董奶奶有一手做灰汁团的好手艺,去董同学家,大多数时候我总有口福尝到它。灰汁团是一种特色小吃,将纯净的稻草烧成灰,用清水过滤后得到灰汁,以此浸泡糯米,并水磨成粉,做成乒乓球略大的团子,蒸熟后成颜色灰黄的半透明球形糕点。咬一口,冷悠悠,甜滋滋,Q弹爽口,饱腹耐饥,在物资贫乏的年代,无异于人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