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孔子圣人观

7 查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孔子圣人观

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殊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诂。如认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儒家经典《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说文》认为“聖从耳”,段玉裁注引《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聖”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可见,圣之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圣”之引申义。《五行》所谓“圣”近乎其本义,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本义抑或引申义,圣都不能直接解作圣德。故以“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圣”之义即无着落。

孟子已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且其圣人观已有异于孔子。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然荀子此“圣王”之“圣”仅为“尽伦之圣”,显然异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或许正因受孟、荀圣人观之影响,故“内圣外王”之语虽始出于《庄子·天下》而非孟、荀之口,然现代新儒家却仍喜以之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是他们未曾顾及,虽可以内修其德、外以德化统括孔子及儒家思想,然无论就训诂抑或思想层面而言,皆难以将孔子之所思简约为“内圣外王”。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被孔子视为最高境界的“圣”,必须兼具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而他本人并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B. 和个人的内在之德相比,孔子显然更看重外在的惠民济众之举,就此而言,甚至连王天下的尧舜都不足以称为“圣”。

C. “圣”以仁为根本,而即使是仁境,也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作为仁之极的圣境,自然也应该具备化人之功。

D.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的“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两者对于“圣”的理解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B. 把“内圣外王”理解为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把“圣”只解作圣德,既不合训诂,又与孔子的圣人观不相符。

C. 由“聖”的甲骨文可知其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如《说文》所说“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其引申义。

D. 《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与“圣”之本义相近,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哪种“圣”都不能直接解释为圣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他所理解的“圣”和孔子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完全不同。

B. 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此“圣王”之“圣”与孔子所说的“圣”明显不同。

C. “内圣外王”之语虽非始出于孟、荀之口,正因为受二人影响,现代新儒家却仍喜欢以此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

D. 作者博古通今、引经据典,所引文段既有孔子自己的言论,又有儒家其它的经典篇章,可谓材料丰富,论证有力。

参考答案:

答案【1】D【2】C【3】C解析【1】试题分析:D.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的“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理解错误。原文说“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可见二者不是完全不同。扩展知识内圣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内圣指的是君主对车家内部的治理调和,同时也被认为是儒家学子对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据;外王指的是君主对其它国家的政策战略,而在个人修为方面,也是儒家学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指导。然而,这一学说最早却见于先秦时期庄周的《庄子-天下》其文如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众所周知,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也主要来自老子,但这一点却没有影响其学术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儒道两家的关系 ,先有孔子问礼于老子,后来到了宋朝,儒释道三家学派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理学体系,三家之间的学术思想也就不分彼此了,而内圣外王就是理学的主要思想这一。孔子曾经 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就必须以道德为执政方向。只要将道德融入政治,就可以起到重大深远的影响,而如果政治没有道德作为支撑,那么就有失纲常,是无法长治久安的。孔子的这一学说,也是对庄子内圣外王学说的阐述,也为后世朱熹引入该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所据内圣外王,实际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先内圣,而后外王。张岱年先生的理论基础是:只有先将自己的修为做好,才能成功地治理他人,而他的延伸意思也很明显,那就是国与国这间的关系同样如此。所以,内圣是外王的前提,而外王也是内圣的保障,它们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实,这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