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

7 查阅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但轻工业品生产计划仅完成了80%,消费品生产投资下降,城市各类商品供应紧张,不得不再次实行商品配给制。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材料二1952年,中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26.7%,人均钢产量2.37公斤,发电量人均2.76度。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围绕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展建设,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通过公私合营企业,用和平的方式,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在这一时期,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一五”计划完成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五年内提高1/3,工资制代替供给制,劳动保险、公费医疗等福利费用大幅度提高,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工业经济。为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卷三)

(1)根据材料一、二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新中国“一五”计划中工业化战略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在“一五”计划中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意义。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1)同:都制定经济发展计划;都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防基础;都重视工业布局均衡,都高度重视发展速度;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借鉴和引进先进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新兴工业。异:工业基础不同,苏联启动工业化战,有沙俄时代奠定的工业基础;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经济十分落后。方式不同,苏联采取强硬的、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整合资源,推行工业化发展战略;中国以国有工业为主导,以公私合营的方式和平改造私营企业,引导其参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不同,苏联跻身世界工业强国的行列;中国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对民生重视程度不同,苏联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为代价,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在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轻、重工业比较均衡的发展。(2)意义:实施以“一五”计划开启的工业化战略,是中国从农业国定向工业国道路的重大转折;国家掌握主要工业部门,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强了国防力量,保障国家安全。【分析】【详解】(1)同:由材料一“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和材料二“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描述可知,二者都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由材料一“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和材料二“围绕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展建设”的描述可知,二者都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防基础;由材料一“‘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和材料二“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的描述可知,二者都重视工业布局均衡,都高度重视发展速度;由材料一“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和材料二“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的描述可知,二者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借鉴和引进先进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新兴工业。异:由材料一“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和材料二“1952年,中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26.7%,人均钢产量2.37公斤,发电量人均2.76度”的描述可知,二者的工业基础不同,苏联启动工业化战略时,有沙俄时代奠定的工业基础,而新中国的经济则十分落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且还缺乏建设经验;由材料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和材料二“通过公私合营企业,用和平的方式,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的描述可知,二者在方式上存在不同,苏联采取强硬的、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整合资源,推行工业化发展战略,而中国是以国有工业为主导,以公私合营的方式和平改造私营企业,引导其参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材料一“轻工业品生产计划仅完成了80%,消费品生产投资下降,城市各类商品供应紧张”和材料二“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五年内提高1/3,工资制代替供给制,劳动保险、公费医疗等福利费用大幅度提高”的描述可知,二者对民生重视程度不同,苏联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为代价,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中国是在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轻、重工业比较均衡的发展;最后,结合所学可知,二者所取得的成就不同,苏联是跻身进了世界工业强国的行列,而中国则只是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2)意义:由材料“1952年,中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26.7%,人均钢产量2.37公斤,发电量人均2.76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实施以“一五”计划开启的工业化战略,是中国从农业国定向工业国道路的重大转折;由材料“通过公私合营企业,用和平的方式,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可知,一五计划实施的工业化战略助推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材料“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于能、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五年内提高1/3”可知,一五计划的实施在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的同时,还使得重工业得以优先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保障了国家安全;由材料“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工业经济。为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物质基础”可知,一五计划的实施使国家掌握了主要工业部门,主导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