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故事是对秦朝一家四兄弟的叙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5 查阅

下面的故事是对秦朝一家四兄弟的叙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老大戍守边关,多年未归
B.老二修筑长城,杳无音信
C.老三种地,每年收获粮食1500斤,还不够兄弟俩的口粮
D.老四是个书呆子,整天捧着《论语》《尚书》阅读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也有的是这样的: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豆萁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何必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作品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它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曹植对手足相残的悲愤,同时也发出了理直气壮的斥责。诗的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明显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的地方苦苦相逼?作品争议  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掺假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流言。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诗歌典故  典故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是曹操的三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继承当上了魏王。因为曹丕担心留曹植和曹熊会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迫他们俩。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最终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曹植就作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明白了曹植这首诗的道理:如果自己杀了曹植便会被世人耻笑,可是心中的贪念却依然让他理智不清,于是他将曹植软禁了起来,最终,曹植在哥哥的软禁下忧郁而死。终年40岁。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真实度  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植犯错,曹丕有意放他一马,知道曹植有七步成诗的智力,所以就命他七步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