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传统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节,

7 查阅

汉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传统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节,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现在,市场上出版了许多百家姓系列丛书、家谱、各地宗祠、家庙,而民间也存在着“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现象。在这里我就简单的阐述一下我通过了解后的一点点见解吧。姓名,它是以人类社会中彼此区别的符号或血缘所出的标志出现或存在的。姓,应该说是一族人的代表,而名,则是区分族人之间身份的代表。在原始社会,人人平等,所以,姓氏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而到了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随着人类种族开始了所谓的“贵贱之分”,姓氏也随之变“贵”或变“贱”了。而现在有许多人所谓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不过是把自己与人类早期的一些名人联系在一起,确信自己是他的多少传人,自己的血统百分之百纯正。而其实,这种说法也是难以成立的。要想在今天的中国土地上,找出一个千百年来一直是百分之百纯正血统的姓氏,完全是不可能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同姓一家”“五百年前是一家”等等,都不过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并不能认为历史上真的认同。就如唐朝的一个例子,一个叫王凝的礼部侍郎去长沙处理公务,遇到一个姓王的柳州刺史,为了巴结他,硬说自己是他的叔伯侄子,还对他三叩九拜,行了大礼。王凝当时心中怀疑,虽然没说什么,但回来一查家谱,才知道侄子已经死亡,这个刺史是个冒牌货,等下次见面的时候当场揭穿了他的把戏,保住了自己的一世清名。要不是他英明果断,这场假戏还不知道要演到什么时候。当然,这也只不过是一个人间喜剧,姓氏笑话。不过这血缘关系可不得乱认哪!说到这里,又得谈谈家谱了。家谱作为反映姓氏和家族发展历史的重要典籍,其价值是多方面的,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作为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传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家谱保存了大量史料,对研究姓氏家族人口繁衍、迁徙分布、辨析祖源和封建宗法制度演变、社会风俗、历史人物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但是,大多数家谱毕竟是宗法制度的产物,在内容上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的,特别是在维持封建宗族秩序方面具有强大的作用。因此就其性质而言也应当否定。当然由于家谱至今仍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着影响,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否定了事,在使用或评价它时要从多方面着眼,对他应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毛主席说过,凡事一分为二。同样的,对于 “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想法,也不应仅仅持有否定的想法。血缘关系,它在早期是氏族部落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以后又成为宗族、宗法关系的基础,以及统治者宣扬“亲亲”、敬宗追祖观念的根据,对形成心理上的凝聚力和血缘上的认同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并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了解百家姓知识,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它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确信:炎黄二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国内外的炎黄子孙一脉相承。正像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千条江河归大海,千枝万叶一条根”,这种江河与大海、枝叶与根的关系,也是各个姓氏与炎黄二帝关系的一种形象说明,所反映的便是一种凝聚力。无论你我他,同姓一家亲,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属于华夏民族!所以对于“尊宗敬祖”“认祖归宗”这些现象,应该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它有误区,有弊端,也有一定的价值。凡事有利有弊,事物的双面性也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