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自明朝晚期,厦门开始有博饼习俗,中秋前后,骰子声四起,“一秀”、“二举”、“四进”、“三红”、“对堂”、“状元”,形成独特的厦门博饼文化。这种地方文化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的
A.等级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科举制度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中秋,是厦门最隆重最热闹最有特色的一个节日,就是春节也无法和中秋相比。在厦门,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之说。中秋的大,源于中秋有一个民俗活动――博饼。说到博饼,那话就多了。 先说它的起源。传说是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驱逐荷夷收复台湾。郑成功的士兵基本上来自福建、广东各地,到中秋节前后,士兵们思念亲人。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了抚慰士兵离乡背井、思亲想家之念,激励士兵先国后家,克敌制胜的斗志,便与兵部衙堂的属员,经过一番筹谋,巧设"中秋会饼", 通过"掷骰子"活动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 中秋会饼每会有63块饼,隐含七九六十三之数,因为三、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会饼模仿科举制,设状元l个,直径20厘米,宛似一轮明月,饼上雕印有"嫦娥奔月"、"桂树玉兔"等图案;对堂(榜眼)2个,直径13厘米左右;另外还有三红(探花)4个,四进(进士)8个,二举(举人)16个,一秀(秀才)32个,会饼的直径依次减少,最小的大约1.7厘米。它们分别代表文或武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由于博状元寓教于乐,活泼有趣,所以郑成功特别批准从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军中按单双日分批轮流赏月博饼。 每当中秋佳节,明月高悬,海风习习,涛声阵阵,勇士们就围着中秋会饼博状元。后来,这种游戏从军旅传入民间,成为厦门特有的民间习俗,流传至今。虽说中秋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但八月初五以后,厦门的大街小巷"克啷啷"的掷骰子声,就日复一日地喧闹起来。到了八月十五前后,不用任何人发动、组织、宣传,也不在乎是拜上帝的、信佛祖的,家家户户都在博饼。可以说博饼在厦门是中秋节家庭团圆、友人相聚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现在就来说说博饼到底有哪些规则。 博饼的瓷碗一个,越大越好;骰子六粒。推荐一位长者用两粒骰子掷出第一位投掷者,然后大家依次向碗中投掷。 四粒红四点,二粒红一点,叫状元插金花;五粒红四点,叫五王;五粒一点(或二点、三点、五点、六点),叫五子;四粒红四点,叫状元。以上四种都可以得状元,就看谁掷的大。状元插金花是最最大的,很少见,后面三种依次大小。如果是同一种,比如都是五王或五子或四个红四,就看谁的另外的骰子加起来的点数大。如果点数相同,先掷出的得状元。有时会有人掷出六粒六点(或二点、三点、五点),叫勃黑六,这时会饼有大家平分或哄抢。风俗认为这是不好的数字。同时出现一、二、三、四、五、六点,叫对堂;三粒红四点,叫三红;四粒一点(或二点、三点、五点、六点),叫四进;两粒红四点,叫二举;一粒红四点,叫一秀。 如果没有出现上述排列组合中的任何一种情形,则投掷者什么也得不到;如果投掷过程中有骰子溢出瓷碗,则投掷者不仅什么也得不到,下一轮还要轮空。博的过程中,一秀、二举、四进、状元插金花,谁先博到谁先拿,直到拿完为止。三红、对堂分配完后,后面博出的三红、对堂可依次追缴前面的三红、对堂。不过,这个追缴规则现在很少用了,基本上是谁先谁得,少了几分热闹,多了几分人情味。不过,状元的争夺还是很激烈的。只要东西没博完,谁的状元都不算数。只要后面的状元超过你,状元就是别人的了。有时,会有人博出几个状元,那就看你最后那个状元了。有可能比前面的大,也有可能比前面的小,状元也是摇摆不定的。 博饼也可以兼得,当五子得主的另1粒骰子是红四点时,他还可以得一秀一个;当四进得主的另2粒骰子均为红四点时,他还可以得二举一个;当四进得主的另2粒骰子中只有一粒红四点时,他还可以得一秀一个;如果一个排列组合可以符合多种情形时,按最大者算。如两粒红四点,得二举一个,而不能得一秀两个。如果状元是状元插金花,则可以兼得对堂。一般不追缴,只把没有博走的对堂拿去。 中秋博饼,博的是一个开心,博的是一个好兆头,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即使博出状元没有拿到,也说明你一年的运气不会很差。现在这种游戏活动不仅深受厦门人的喜爱,周边地区也深受影响,逐渐开拓出闽南人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饼中的月饼早就被其它的物品所取代。比如:牙膏、香皂、洗发水、沐浴露、床罩什么的,只是基本规则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