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在部落联盟中享有极高威望,被称为大禹的原因,最主要的一项是

7 查阅

禹在部落联盟中享有极高威望,被称为“大禹”的原因,最主要的一项是
A.他身材高大魁梧
B.他出身于治水世家
C.他是部落联盟首领
D.他治水的才能智慧.忘我的精神以及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政绩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时间80分钟)  一、选择(40分,请把答案填在答题目卡上。)  1、禹在部落联盟中享有极高威望,被称为“大禹”的原因,最主要的一项是:( )   A、他身材高大魁梧 B、他出身于治水世家   C、他是部落联盟首领 D、他治水的才能、智慧、忘我的精神以及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政绩  2、秦统一后使用的字体是:( )  A、 B、 C、 D、  3、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 B、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防洪灌溉工程   C、位于四川岷江流域 D、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水利工程  4、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就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5、“秦王扫六合”最重要的原因是( )  A、秦国的人都很好战 B、秦国人多势众  C、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D、秦王办事合人心  6、使六国失去御秦能力的一战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 阪泉之战  7、下面在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都存在的国家是( )  A、齐、楚、鲁 B、韩、赵、魏 C、齐、楚、秦 D、楚、韩、赵  8、我国铁农具开始出现于( )  A、商 B、西周 C、春秋 D 、战国  9、商鞅变法对下面那个阶级最有利:( )  A、奴隶主 B、农民 C、地主 D、奴隶  10、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  A、楚庄王 B、晋文公 C、齐桓公 D、秦穆公  11、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三个国家,它们是:( )  A、韩 赵 魏 B、韩 赵 燕 C、秦 赵 燕 D、赵 魏 宋  12、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各国之间的战争 B、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使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C、各国的社会变革 D、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  13、下列关于青铜器工艺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工艺精湛 B、青铜是铜、锡和铅的合金  C、青铜种类很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D、四羊方尊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14、10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传说嫦娥生活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 )  A、 夏 B、商 C、西周 D、皇帝时代  15、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居民 C、半坡居民 D、大汶口居民  16、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哪一制度产生的( )  A、禅让制 B、奴隶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17、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学派(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18、下列原始人类遗址,属于长江流域的是:(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北京人遗址  19、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这是因为商朝已经使用了:( )  A、甲骨文 B、青铜器 C、铁器 D、 金文  20、沟通我国长江和珠江水系的第一条运河是:( )  A、黄河 B、大运河 C、灵渠 D、水阳江  二、辨析改正(10分,找出错处并改正或说出理由,请把答案填在答题目卡上)  1、从公元230年到221年,秦国先后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2分)  错误: 改正:  2、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一书就是他编写的。(2分)  错误: 改正:  3、我乘着光速飞艇,进入时光隧道,来到了半坡部落。一群土著居民热情洋溢地迎上来,簇拥着我到他们家中做客。他们的住宅科学得令我惊讶,是干栏式结构,全然不是我事先想像的那般简陋而窝囊。晚餐开始了,香喷喷的大米饭和鲜美的猪肉,让向来习惯于节食的我不禁胃口大开。饭后,我独自在村落中信步走走,只见一群群牛。我醉了,多美的世外桃源呀!(6分)  ⑴错误: 改正:  ⑵错误: 改正:  ⑶错误: 理由:  三、材料分析题(38分,请把答案填在答题目卡上)   1、材料: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  请回答:①上述材料所指的是哪一个水利工程?(2 分)  ②它由哪几部分组成?(6分)这个水利工程在今天还有什么作用呢?(2分)  ③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给了你什么启示?(2分)  2、材料一:“管仲相桓公,拔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多万人。   请回答:①这两段材料反应了什么时期的情况?材料一出自那部书?(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