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著名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是
A、台湾
B、香港
C、伦敦
D、法兰克福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纽约:发展最快最成熟 全球第二大国际金融中心——纽约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式国际金融中心,其市场十分活跃:目前该金融中心的外汇交易量约占全球的16%、衍生金融工具的成交量约占全球的14%、外国债券发行量的市场份额约为34%。 美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最快、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就相当发达,并开始向国外输出资本。但是,直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国政府为了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仍然加紧实现对资本项目国际流动的控制。直到1981年12月,美国联邦储备局才被迫批准美国境内的银行、储蓄机构设立“国际银行业务设施”在国内从事“欧洲货币”业务。国际银行业务设施的建立,实际上开辟了美国境内的离岸金融市场,使美国银行不必利用境外离岸金融中心,就能在一种大致相似的环境中与非居民进行欧洲货币交易,从而将大量的欧洲美元吸引回美国国内,大大地提高了美国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国际银行业务设施批准后短短两个月内,就有260家美国银行和外国银行建立了这种设施,资产总额达660亿美元。到1988年底,美国国际银行业务设施达535家,总资产已达2534亿美元。 东京:急速发展终崩溃 日本东京是一家后起的亚洲唯一能够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的国际金融中心。尽管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汇率股价动荡、交易量萎缩使得东京国际市场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业务量仍稳坐全球第3把交椅。 与美国不同,战后的日本结合自己本国国情走出了一条金融国际化的道路,在短短的40多年里成功地将东京发展成为金融帝国。 八十年代是日本金融市场国际化取得重大发展的阶段。由于日本的国际贸易收支出现大量“黑字”,巨额的外汇盈余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由此带来日本的国际资本流动剧增和开放金融市场的巨大压力。1985年,在美国的要求下,日本完全实施了金融自由化。 由于政府放宽了限制,企业从处于缓和状态的资本市场筹集了巨额低利资金,将其用于设备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投机,又以剩余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银行则完全陷入资金过剩状态,被卷入泡沫经济的浪潮,大举向房地产业融资。这是日本式金融体系崩溃的开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泡沫经济崩溃,1998年日本有3家银行破产,金融秩序濒临崩溃。 日本政府为化解危机,准备了60万亿日元救济资金,把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置于国家管理之下,并购买除东京三菱银行以外的15家大银行的优先股票。然而,日本银行的自有资本都很少,没有力量购买置于国家管理下的银行贷款资产,美国的银行和证券公司趁机低价收购。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竹内宏在总结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教训时指出,日本的经济、金融业都完全败在美国手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时期,大藏省过于固执地维护旧的管理体制,轻易地答应了美国的要求。 香港:新兴的后起之秀 香港是亚太地区排在纽约和东京两大发达国际金融中心之后的第3大国际金融中心。目前,香港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占全球6%左右,银行外汇结存额约占全球7%左右,衍生工具日交易量约占全球5%左右。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首先是一种自然发展过程。六十年代香港成为亚太地区一个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通过香港进行的国际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形成的贸易款与华侨汇入款构成了香港重要的资金源。七十年代,香港在成为一个重要的银团贷款中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离岸金融中心。其次,香港政府的重视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根本保证。在1965年至1978年间,香港政府的态度还不很积极,既不肯撤消外币利息税又不愿意发放外资银行执照。这使得香港金融业的发展与国际化,和同期的新加坡相比逊色许多———新加坡此时已经初步成为亚洲美元的聚焦点。1978年,香港政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一方面是新加坡迅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香港与中国内地经济联系的增强以及香港本身的经济发展需要广泛的金融服务。于是,香港政府采取了一些自由化的措施,巩固和促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1978年放宽银行执照限制,使得大量外资银行涌入香港开业;1982年撤消外币存款利息税,使得大量国际资金重新流回香港。到八十年代末,香港作为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