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广东省南澳县海域又发现一艘明代的沉船南海二号。考古工作

9 查阅

2008年5月,广东省南澳县海域又发现一艘明代的沉船“南海二号”。考古工作者从该船上整理出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中不可能有
A.大量白银货币
B.粉彩开光花尊
C.五彩镂空云凤纹瓶
D.精美的棉布船帆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南澳一号”,原名“南海二号”,2009年9月25日改称南澳一号。它是一艘明朝万历年间,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附近海域的商船。它最初被发现于2007年5月25日,船上装载的生活用具等文物而极具价值,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横跨宋、元、明三个年代。2009年9月26日,南澳一号水下考古抢救发掘任务在汕头南澳岛正式启动。根据南澳一号沉船的特点和环境状况,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打捞方案,本次考古工作采用了不同于南海一号的作业方式。南澳县是一个海岛。在南澳岛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有渔民潜入海底作业时无意发现了一艘载满瓷器的古沉船。2007年5月25日、26日,南澳县云澳边防派出所根据线报,两次抓获非法打捞水下文物嫌疑人10名,查扣文物138件。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这批文物主要为明代瓷器。这片海域立即被监控起来,广东省文化厅紧急调集10名水下考古人员组成南澳沉船水下考古队,委派海洋救捞作业船舶赶赴现场,控制沉船点,并向国家文物局、广东省政府作了报告。在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南澳沉船水下考古队对沉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勘探,完成了水下摸探、采集和测绘工作,绘制出外围文物分布图、沉船平面总图和沉船纵、横剖面图,获取了大量的影像资料,采集外围文物近800件,加上渔民上交的200多件,总数超过1000件。结合考古勘探资料分析,当时初步判定该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年间,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 由于这是南海海域发现的又一艘保存较完好、满载珍贵瓷器的古代沉船,而且在1987年的南海海域发现了“南海一号”,而被命名了“南海二号”。因为“南海2号”沉没海域的海底能见度较高,可达5米左右,在水下摄影、录像、绘图较为方便。当年广东省考古所准备根据水下考古情况,制定一个最适宜的科学水下考古方案。南澳岛濒临西太平洋,位于广东、福建的海上交界处,与古代著名港口泉州港仅“咫尺之遥”,自古是军事重镇、交通要道、重要贸易通道。明代粤东的海外贸易活动一度以南澳为中心,这里被称为南澳港,是国际贸易货物的转运、集散中继站和必由之路。明代南澳港是南商上下的必经之地,各国商船也多停泊于此地进行互市活动。每年四五月间,各地海上聚集于此,进行互市贸易。每当三四月东南风起,南澳商船纠集出航,由南澳入闽,入浙江等地贸易;八九月西北风盛,又满载丝织品与棉织品,扬帆顺风而下返回南澳,与本地海外商人贸易或远航东南亚贸易。潮州商人往来南北,获利甚巨。 有专家称,堪称广东发达海洋文明的印证,也有可能印证南澳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通道。这条沉船与“南海I号”,一西一东,两朵“姐妹花”交相辉映,为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增添了新的亮点。船上出水的瓷器中最早有北宋的,最晚是明末的,涵盖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另外,宋代的酱色釉茶盏、明万历青花仕女大盘、青花“义”字大盘……根据省文物鉴定站专家的鉴定,船上出水的近200件瓷器,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风格古朴,不少是喇叭口的青花大碗,其中10件可定为馆藏国家三级文物。当年(2007年6月)船上出水的近200件瓷器年代介于宋到明之间,主要是粤东本地民窑的产品,有少量出产于福建漳州、江西景德镇。据推断应为明朝万历至嘉靖年间所产,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劳动生产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和广东陶瓷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潮州是中国古瓷都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潮州瓷器就已远销罗马和埃及;宋代的潮州笔架山窑场盛极一时,韩江两岸‘沿江十里,烟火相望’,潮州因此有‘瓷都’之称;明代,潮州瓷器又迎来一个生产和出口的鼎盛时期。专家认为,“南海二号”上出水的大量不同年代、本地窑口的民窑瓷器将对研究古代潮汕地区海外贸易状况提供非常珍贵的文物资料。2008年5月,对“南海二号”进行过数次海底探摸的省文物考古所研究专家崔勇表示,船体保存较为完好,船上的甲板有10余公分厚,依然坚硬不朽。船上密密麻麻摆放着整摞整摞的瓷器。由于出水的200件瓷器绝大多数产自明代万历年间,依据专家经验,这艘船被鉴定为一艘明代商船。 崔勇还表示,“南海二号”沉没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