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国”;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圆”,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其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其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其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其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为了避讳太平天国中的国字,在太平天国控制区域内,凡文字史料中涉及的国字皆需避讳或者改字。囯本身是异体字的一种,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的《正字通》中开始正式收录这个字,因此根据史料记载,这个字出现在明代末期。但也有传言太平天囯的“囯”字这样的写法,早在晋代就有了,当时盛行草书,草书中,“国”的繁体字“国”字中的“或”字就被写成看似“王”字一般。罗尔纲先生在对《李秀成自述》添注时,于凡例第九条举的就是这个例子:凡原稿上,对太平天国的避讳字或改字,有时遵守规定写,但有时却不遵守规定写,例如“国”字,太平天国规定改作“囯”,但原稿上有时也仍作“国”,本书均照原稿著录。李秀成在自述中开篇的“时逢甲子,六月国破被拿”使用的是正体的“国”字。但在交待诸王事宜时,谈到杨秀清说的是“天王顶而信用,一囯之事,概交于他”的“囯”字。按规定,太平钱上用的也是无点的国字。扩展资料: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天国的“国”字都少了一点。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石达开所铸的圣宝钱,钱文“太平天国”的“国”字,中间也是“王”字,而不是“玉”字。其实,“国”字少一点并非太平天国所造改,因为我国某些汉字向来有正字和俗字之分,所谓正字就是合乎通用规范的汉字。古代诸侯纷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国无定形,故而国字无边框,写成“或”字;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后,国字虽然有了边框,但国内战争频仍,故繁体字的“国”字里边包含一个“戈”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字里边没有了“王”字,玉成大事,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