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中说: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

6 查阅

《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中说:“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一日有20余万人剪掉辫子。……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断发易服”是“民族革命”的外在体现
B.断发与留辫是反清与保清的根本分歧
C.当时广东省的反封建斗争最为彻底
D.社会习俗变迁是政治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与近代化无缘。  剪辫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  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是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即使起自下层的农民起义  也不例外,太平天国的"蓄发易服",从衣冠上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别,与清政府并无二致。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作  为封建主义规章的礼制也随之瓦解。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确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  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用以维系封建等级制度的衣冠之治,由于它不平等  性也遭到取缔。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大  礼服,裤为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丧礼在臂上围黑纱。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  下穿裙子。此种服制打破等级界限,不分尊卑贵贱,所以虽是官员的制服,但对生活权利的  平等却起了表率的作用。即使宫廷的遗老遗少无一例外都要遵守服制平等的原则,有记载说:  "宫廷内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14) 真正结束衣冠  伦理政治化观念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服装制作的四条原则,他在复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函件中  要求制定服装的图式,指出: "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  观瞻。"(15)这就使得人人须叟不可离身的服装,摆脱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的干预,促使在中  国延续数千年的衣冠之治彻底解体,用卫生、实用、经济、美观的思想来制作和选择服装,  使着装与现代文明接轨,这是中国服装史的重大变革。  洋装成为西方文明的象征,  被人们推崇备至,《湖北学生界》有一篇文章宣扬说,西装之精神在于发奋踔励雄武刚健,有  独立之气象,无奴隶之根性,穿了它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强种云云,这样肆意夸  大洋装的心态,反映崇洋已经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  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  时代,但对于穿什么,怎样穿却各行其是,五花八门。早在辛亥革命前就有人主张恢复古装,  仿效《水浒传》、《七侠五义》中的武生打扮,"头顶高髻,内束紧身,外披圆领双结宽绰长袍。"  认为这种装束"既美观瞻,又复灵便,不失尚武精神。" 浙江丽水光复时,有两人"头  带方巾,身穿明代古装,腰佩龙泉宝剑,站在街头欢迎。" 更为有趣的是,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打倒桐城谬种,表示"共和与孔经绝对不能并存"的钱玄同,1913 年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居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  会推广.梦想复辟满清王朝的江苏都督张勋,组织辫子兵勤王,浩浩荡荡的的脑后的长  垂。有些遗老遗少,徘徊于政局,剪了辫子的又重新装上,以便观望。因此"有剪了头发穿  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这是剪发的一起了。不剪发的呢? 大半不梳辫子啦,  有的把髻梳在前面像一朵花,像一个蝴蝶结似的,也有梳在头顶上,梳在两旁边的,梳在后  头的,有千百个式样。"当时的报刊报道街头的景象是: "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  "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一时"洋洋洒洒,陆离光怪,如入五都之市,令人目不暇  接。"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不可名状。" 真是西装革履,长  袍马褂,新旧土洋,千奇百怪。与其说这是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映照,不如说这已开始了服  装自由穿着的时代。 在各种服装中,洋装脱颖而出,受到民众的欢迎,  这固然有官员率先穿上西装革履的示范效应,各种报刊宣传的影响,更因为洋装的轻便、简  洁,与臃肿、拖杳的清代服装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从西洋归来的人士认为: "今之辫服,  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 这是鼓吹西服的重要原因,这从胡祥  翰的《上海小志》中也可以看到当时人的心态: "优胜败劣,适者生存,而不适则归淘汰,  此天演之公例也。不必征诸远,征诸四十年来沪上淘汰之种种事物可矣。试略举如下事,多  不烦引也。如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  钉鞋、布袜淘汰,有火柴而火石淘汰,有纸烟、雪茄而水烟、旱烟淘汰。"衣食住行择优选用,  是生活方式近代化的趋势。 上海是中国首批开放的商埠,欧风美雨在这里有广泛的影  响,民国以后就时兴洋服、洋伞、洋鞋、呢帽,女装更是领先服饰的新潮流。高领、短袄、  凸乳、细腰、长裙是上海女郎追逐的时髦。有的打油诗说: "商量爱着应时装,高领修裙短  短裳,出色竞梳新样髻,故盘云鬓学东洋。" 有的刻画上海时髦女郎必备的装束是: "尖  头高底上等皮鞋一双,紫貂手筒一个,金刚钻或宝石金扣针二三只,白绒绳或皮围巾一条,  金丝边眼镜一付,弯形牙梳一只,丝巾一方。"男子的时髦装束是"西装、大衣、西帽、革履、  手杖外加花球一个,夹鼻眼镜一付,洋泾话几句,出外皮蓬或轿车或黄包车一辆。" 生  动地刻画了民国初年上海时髦男女的形象。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报刊评论说:  "优裕者必备洋服数袭,以示维新。下此衣食维难之辈,亦多舍自制之草帽,而购外来之草  帽。今夏购草帽之狂热,竟较之买公债卷,认国民捐,跃跃实逾万倍。" 在南京"绸缎  铺、估衣店闭门贴招,盘外国细呢、西式新衣。列肆相望,无论舍店,皆高悬西式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