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时期,未经考试而起家至御史,评事,拾遗.补阙者,不可胜数,时人讽

8 查阅

武则天时期,未经考试而“起家至御史,评事,拾遗.补阙者,不可胜数”,时人讽刺这种现象“补阙连年载,拾遗平斗量”。这种现象表明
A.武则天反对科举制
B.武则天夸大自己的政绩
C.科举制不能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D.武则天不拘一格广揽天下人才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唐诗中的武则天形象 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权,无论在唐代,还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对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武则天的身份颇为特殊,她既是李唐王朝的皇后,又是自己创建的大周王朝的皇帝。新旧《唐书》均按照帝王规格入“本纪”,但称为“则天皇后”。从她登上皇后宝座算起,其当权的时间大约有半个世纪,即使从她临朝称制(683年)算起,执政时间也长达22年。作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武则天在其主政期间张扬女权,改革科举,初行殿试,首创武举,简拔人才,知人善任,并曾颁布《兆人本业》,重视发展农业。然而,其铁腕无情,用酷吏,兴大狱,滥诛政敌,杀伐太重。 以下通过几首武则天自己的创作和对她有所涉及的诗歌作品,以诗史互证的方式,结合相关史料,对其人物形象进行简要分析。一、武则天本人诗作中的自我形象(一)个性鲜明,刚柔并济1、《全唐诗》卷5第47首是武则天的《如意娘》(卷27_47《杂曲歌辞·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梁·王僧儒《夜愁示诸宾》:“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看朱成碧”的意思是因为思绪纷乱、心思不属,引起视觉模糊,故而把红色看成了绿色。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因为思念情人而精神恍惚,憔悴虚弱,脸上滑落的眼泪和着脂粉的颜色把裙子都染成斑斑点点了。《全唐诗》收录在武则天名下的诗作有47首,补遗2首。其中,唯独这首风格迥异,柔情蜜意、一片痴心跃然纸上。有人认为则天皇后自高宗显庆(656年)以后,积极与政,雄心勃勃,而这首诗情思缱绻,哀怨沉痛,言有尽而意无穷,盖言为心声,推测当作于显庆之前。甚至推测她在感业寺期间与高宗的交往尚未公开,在寺庙怀孕、生子恐多有非议,压力很大,在哀怨中写下这首乐府旧题但是完全符合七绝体式的诗,倾诉自己的苦衷。武则天作为一位美丽的女性,有其柔媚的一面,正如“媚娘”这个名字。虽然诗歌未必表现的都是作者亲历的情感,但却往往是自己性情的表述,这首诗可以看做是武则天的本色之作。无论诗句是否坦言她心中的所思所爱所怨,流于笔端的是否她本人切实的情感经历,毕竟,我们看到了这位不可一世的女皇柔情缱绻的一面。唐初的艳情诗受五代宫体诗的影响,浮华靡丽,内容一般比较空洞。武则天的这首诗,情真语挚,与日常生活境况相联系,叙事手法自然生动,不矫情不空泛,在一定程度上对宫体艳诗浮靡诗风的净化产生影响。2、再看这首《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这首诗也收录在《全唐诗》卷5,《唐诗纪事》卷3《武后》(本于《广卓异记》卷2)称:“天授二年(691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曰: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腊,本为祭名,后指腊日,腊月的第一天,即十二月一日。南北朝时把十二月八日定为腊日,或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据《唐六典尚书吏部卷第二》〔:“内外官吏则有假宁之节,……夏至及腊各三日。”在唐代,腊日是给假三天的重要节日,宫廷中往往会安排特殊活动。这首诗也应当视为武则天的本色之作,与《如意娘》不同,这首诗中所流露的本色乃是作为一代女皇君临一切的霸气。虽然大冬天要求一夜之间百花齐放是一种想当然,但是武则天这对百花发号施令的口吻却是一种天命不可违的架势,咄咄逼人,毫不让步。从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武则天个性的决绝与果断,说一不二。如果说《如意娘》表现出这位女皇帝情感压抑的一面,比较内敛;那么这首诗中武则天的个性则是张扬的,外放的。 (二)以尊母的方式推尊女性地位《全唐诗》卷5第44首是武则天的《从驾幸少林寺》一诗,其末句:“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表达了伤父母亡故而不及孝养的思想感情。《韩诗外传》卷九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武则天用此意。这首诗有小序:“睹先妃营建之所,倍切茕衿,逾凄远慕,聊题即事,用述悲怀。”“先妃”指的是武则天之母,武士彟的续弦杨氏,杨氏出身关陇地区的望族,系隋朝宰相杨达之女。她是在武士彟的原配相里氏去世后,由李渊作主、桂阳公主撮合,以近40岁的年龄嫁到武家。武则天是杨氏所生三个女儿中的老二。则天立为皇后,追赠杨氏为太原王妃、魏王妃。这首诗是武则天陪高宗游幸少林寺的时候写的,因为见到已故母亲的营建之所,内心非常伤感,怀着“泣血”之情写下这首诗。通过读诗,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武则天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也正是由于武则天对自己的亲身母亲怀有极为深厚的感情,所以她才会以尊母的方式推尊女性的地位。公元666年,武则天与高宗封禅归来,途中参拜了老君庙,特意追赠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唐代规定,父亲去世守孝三年;父亲健在,母亲去世守孝一年;母死时父亲已逝,则为母守孝三年。674年,武后在“建言十二事”中提出,无论父亲生死,母亲去世都应守孝三年。可见,对女性在家中地位予以尊重。 (三) 对贤才高度重视武则天有一首《制袍字赐狄仁杰》(卷5_48,清编《全唐诗》卷数,下同):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期间的大臣,颇为武则天所重。武则天写这首诗给狄仁杰,既有赞颂之意,又含有勉励。《旧唐书》卷89《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传》记录了武则天与狄仁杰研究推荐人才的问题,很有意义,录之如下: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初,则天尝问仁杰曰:“朕要一好汉任使,有乎?”仁杰曰:“陛下作何任使?”则天曰:“朕欲待以将相。”对曰:“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资历,则今之宰臣李峤、苏味道亦足为文吏矣。岂非文士龌龊,思得奇才用之,以成天下之务者乎?”则天悦曰:“此朕心也。”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才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尽节于国家矣。”则天乃召拜洛州司马。他日,又求贤,仁杰曰:“臣前言张柬之,犹未用也。”则天曰:“已迁之矣。”对曰:“臣荐之为相,今为洛州司马,非用之也。”又迁为秋官侍郎,后竟召为相。柬之果能兴复中宗,盖仁杰之推荐也。武则天与狄仁杰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她求贤若渴、从善如流的精神,也可看出她对狄仁杰建议的重视。武则天还有一首赐姚崇的诗,见于《全唐诗》补遗。武则天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对人才的重视一直为后世所称道。在其当政期间,狄仁杰、姚崇、宋璟等贤才均脱颖而出。诗言志,武则天的形象,从她自己的笔下亦有所显露。她的诗,气魄雄伟,气势豪迈,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在形式上,她成功运用五律和七律等体裁,属对工稳巧妙,对律诗的定型和推广起到一定作用。从她这些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一代女皇鲜明的个性,还能窥见当时有关政事的痕迹。 二、有关唐诗中武则天的形象(一)善弄权谋,但冷酷无情 武则天是个出色的政治家,既有谋略,又有铁的手腕。但是,她对待阻碍其目的实现的对手异常冷酷,甚至连亲生儿女都不肯放过。《全唐诗》收录了李贤的《黄台瓜辞》(卷6_1,卷29_41题为《杂歌谣辞·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据《旧唐书》卷86《高宗中宗诸子》,李贤(653-684)即章怀天子,字明允,高宗第六子,是武则天和高宗的次子。始封潞王,后改封沛王,又徙封雍王。上元二年(675年),孝敬皇帝(即太子李弘)薨,被立为皇太子,寻令监国。太子贤处事明审,为世所称。偏偏深得武后信任的正议大夫明崇俨与贤有矛盾,崇俨在背后替英王李哲(后改名李显)说好话,有废掉太子之意。调露二年(680年),崇俨被强盗杀了,武后怀疑是太子贤主使的,于是派人去搜东宫,搜到皂甲数百具,作为谋反的证据,废贤为庶人,流徙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后临朝,恐其谋变,遂逼令其自杀,年32岁。景云元年(710年)追谥为章怀太子。这首诗《全唐诗》题下注:“初,武后杀太子弘,立贤为太子。后贤疑隙浸开,不能保全,无由敢言,乃作是辞,命乐工歌之,冀后闻而感悟。”这段注摘自《旧唐书》卷116《肃宗代宗诸子·承天皇帝倓传》,是判官李泌奏肃宗的一段话,原文为“臣幼稚时念黄台瓜辞,陛下尝闻其说乎?高宗大帝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后所生四子,自为行弟,故睿宗第四。长曰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而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贤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与二弟同侍于父母之侧,无由敢言。乃作黄台瓜辞,令乐工歌之,冀天后闻之省悟,即生哀愍。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而太子贤终为天后所逐,死于黔中。……”黄台,丘名。《穆天子传》:“天子南游黄台之丘,猎于萍泽。”这里用黄台瓜比喻皇族兄弟。武则天生有四子(李弘、李贤、李显、李旦)二女(太平公主和当初为了陷害王皇后亲手扼死的小公主),在害死李贤之前,太子弘仁孝谦谨,与武后性格大不相同,经常违背武后的心意。上元二年(675年)初夏,太子弘跟随高宗幸合璧宫,武后亲赐酒食,结果中毒,先是病倒,医治无效,随即死去。虽然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并未直接死于武则天手中,但他们即使坐了皇帝还是被武则天废掉,甚至常有性命之虞。此外,李显(原名李哲)之妃赵氏是高祖女常乐公主的女儿,高宗厚待公主母女,武后又加猜忌,迁怒赵氏,把她幽闭起来,连饭也不给,竟活活饿死禁中。睿宗的妃子刘氏和窦氏在长寿二年(693年)正月二日到嘉豫殿朝见武则天,随即失踪,连尸骨都找不到。武则天对待自己的儿子儿媳也真算是心狠手辣,可谓是“摘绝抱蔓归”了。李贤的这首《黄台瓜词》写得非常恳切,但是却无法打动他冷酷无情的母亲。《旧唐书》卷86《高宗中宗诸子》史臣对此亦有评述:“高宗八子,二王早逝,为武后所毙者四人,章怀以母子之爱,颖悟之贤,犹不免于虎口,况燕、泽、素节异腹之胤乎!覆载胡心,产兹鸩毒,悲夫!” (二)罢政归陵,但功业永存崔融《则天皇后挽歌二首》(卷68_11)之二: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阴月霾中道,轩星落太微。空馀天子孝,松上景云飞。“临朝”,谓武则天当朝处理国事。一个“罢”字意味着她政治生命的完结。“长陵”,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的陵墓,此处借指乾陵。一个“归”字意味着她最终的归宿。《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则天将大渐,遣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二年(706年)五月庚申,祔葬于乾陵。”武则天以武周取代李唐,功业显赫,但是她一直面临着皇位继承的问题,以至于在临死之前做出一系列无奈的决定。她放弃了武周皇帝的名分,愿意作为李唐的皇后与丈夫高宗合葬乾陵。母子情分未绝,得享“天子孝”;天下太平,放眼“景云飞”。崔融与苏味道、李峤、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亦受到武则天提拔)合称“文章四友”。其文辞典丽,是当时朝廷大手笔多出其手。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崔融预修《则天实录》成。崔融撰写的《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在安葬仪式上宣读,把她“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的一生给予无尚褒扬。崔融因撰写此文殚精竭虑,加之哀伤过度,竟然绝笔而死。 崔融的这首挽歌虽有歌功颂德之意,但不乏真情实感,写出了武则天的千秋功业,及其无奈的选择,和最终圆满的结局。 (三)重视人才,但授官过滥《全唐诗》卷878收录了《武后长寿元年民间谣》及《续谣》: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欔槌侍御史,碗脱侍中郎。 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糊心宣抚使,眯目圣神皇。武则天改革科举制度,导致大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使拥护她的政治势力大为加强,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关于这两首歌谣的背景,唐人《朝野佥载》卷4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则天革命,举人不试皆与官,起家至御史、评事、拾遗、补阙者,不可胜数。张鷟为谣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耙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时有沈全交者,傲诞自纵,露才扬己,高巾子,长布衫,南院吟之,续四句曰:“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面糊存抚使,眯目神圣皇。”遂被耙推御史纪先知捉向左台,对仗弹劾,以为谤朝政,败国风,请于朝堂决杖,然后付法。则天笑曰:“但使卿等不滥,何虑天下人语?不须与罪,即宜放却。武则天当政期间特别重视选拔人才,通过她采取的改革措施,在唐朝的职官制度中出现了试官和员外官。上例虽然表明武则天作为政治家的胸怀,亦有不加检阅授官过滥之嫌。正是由于圣皇“眯目”的态度,导致了朝廷“车载”“斗量”而并无真才实学的官员。 柏杨先生在《柏杨曰》下册第697节《论武瞾》中写到:“她拥有盖世的美丽、绝顶的聪明、超凡的理智、彻底的无情和刻骨的恶毒,再加上强烈的政治欲望,以及无与伦比的好运。她综合许许多多绝对的条件,全力发挥,终于在权力争夺的杀戮战场上,创下奇迹,在传统的父系社会中,建立一个女性当君王的崭新帝国。这是任何女人都办不到的事,而武瞾办到了。”通过对上引几首唐诗的考察,加之与史料互参,佐证补充,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一代女皇武则天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以及她的鲜明个性和部分生平事迹、施政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