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有句谚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对此话的正确理解有
(1)这种关系造成封建主之间权利与义务的混乱(2)说明当时存在着封建等级制度(3)当时的封臣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4)这种关系使封建主及农奴之间关系井然,社会稳定
A.(1)(3)(4)
B.(2)(3)(4)
C.(1)(2)(3)
D.(1)(2)(4)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读和辩论。在印刷术传至欧洲之前,书籍靠传抄,因而价格昂贵,购买困难。教学时常由教师诵读教科书原文及其注释,学生记录。有时老师也加以评论。辩论是由两名或两组学生对辩,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考能力和练习推理方法。西欧中世纪的大学还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大学,但它为近代的大学奠定了基础。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无论是从组织上还是从思想上,都突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局面,从而有益于世俗性文化的发展。虽然大学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神学性,教学方法较为繁琐,但它毕竟研究和传授了医学、法学等世俗性的科学知识,动摇了传统的盲目信仰,重视人们的理解能力,开启了辩论的风气。中世纪大学为当时的学者们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又培养了一大批新一代的学者,这为文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城市学校随着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传统的教会学校已不能满足新兴市民的需要,手工业者和商人便开始进行反对教会垄断教育的斗争,纷纷成立学校。由手工业者行会设立的学校被称为行会学校。行会是城市手工业者保障自身利益的行业内部组织。行会中的正式会员称为行东,行东之下有帮工和学徒。同一城市的同行手工业作坊主都必须加入各自的行会。欲从事某种行业的人也必须先加入某一行会。在行会所办的学校接受艺徒训练,学习读、写和计算技能,同时也接受宗教教育。教学是用国语进行的。学徒期满后成为帮工,由师傅发给证书,帮工可在师傅的作坊中工作,也可以外出自由找工作,但一定要遵守行规。由商人们组成的行业组织叫基尔特,由其设立的学校称为基尔特学校,与行会学校相类似,两类学校都属于初级学校性质。11世纪以后城市大量兴起,市政当局为了满足新兴市民对文化的需求,便开始为学校筹建校舍,为教师捐赠薪资。在城市当局自设的学校中用本民族语言教授读、写、算的知识。城市学校从一产生便受到教会的反对,在斗争和妥协中城市学校得到了发展。到15世纪,西欧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城市学校,并成为以后初等学校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