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总长度的99.9%以上 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在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直立人,稍晚的重要发现有蓝田人、北京人、和县人等。此外还发现大荔人、马坝人、山顶洞人、 柳江人等智人。 人类从不会用火到会用火,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北京人会用火并能控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和驱兽,促进了身体和大脑的发展,增强了同自然斗争的能力。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人类已进入智人阶段,流星索的广泛使用、人工取火的发明、镖枪的改进、弓箭的出现,使渔猎经济有重要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产生了灵魂信仰和审美观念。 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更大的突破,开始生产细石器,出现磨制、穿孔技术,并利用骨、角原料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不仅有骨锥、骨针、骨铲和骨刮削器,还发明了脱柄骨鱼镖和弓箭。 把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作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刀耕火种,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并把一些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从而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还改进渔猎手段,从事制陶、纺织、木作等手工生产。新石器时代前期(约1万年前至5千年前),氏族集团日益扩大,并营建了规模很大的聚落。人们的宗教信仰日益发展。仰韶文化居民创造的彩陶艺术,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 新石器时代后期,犁耕技术开始出现,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均大有增加。手工业分工及其技术均有发展,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最迟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种植粟和黍,长江中、下游已种植稻。 北方以饲养猪、狗、鸡为主,南方以饲养猪、狗、水牛为主。 原始聚落,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共同消费是母系氏族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 随着生产领域的扩大,人们的思维意识逐渐提高,原始艺术与宗教也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雕塑、绘画,既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水平,又反映了原始人浓厚的宗教观念。 其主要原始文化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半山和马厂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东北地区的富河文化和红山文化;南方沿海地区的昙石山文化和石峡文化;西南地区的卡若文化等。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父权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掠夺战争的频繁,加速了原始社会的瓦解。文字的萌芽、礼器的出现、城市的兴建,闪烁着古代文明的曙光。 夏、 商、 西周、 春秋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 —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夏朝的建立和文化 约公元前21世纪时,相传禹治水成功,奠定的夏族在中原文化区的中心地位。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开创了王位世袭制的先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当时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蚌和骨制的。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具。采用复合范铸造的青铜爵,表明青铜器生产已经经过了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一时期的玉器制品也相当精致,出现了铜嵌玉的新工艺。 商朝的建立和强盛 约在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最初建都于毫,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前后历时600余年。 商代的经济和文化 & 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当时青铜器的铸造已广泛使用多种形式的合范分铸法,能铸造出许多造型复杂、精美的铸件,其中主要是礼器和兵器。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用高岭土制作的青釉器,已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点。车辆成为当时的重要交通工具。商代音乐已经有了半音、标准音的观念。半音音程的出现,为十二律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商代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 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西周的礼制与刑罚 西周是继商代之后中国青铜时代的全盛时期,西周的统治阶级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法、分封、等级、世袭制度,以及严密的礼制与刑罚制度。 西周的经济 西周时的土地制度,全国土地名义上皆归周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各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的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在青铜冶铸方面,西周中期以后许多铜器上铸有长篇铭文。原始瓷器的制作已经比以前普遍,并且在建筑上开始使用瓦。 王室衰微 大国争霸 L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开始了大动荡的春秋时代。东迁后,王室的势力大为衰落,强大的诸侯展开了激烈的相互战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以及吴、越等大国相继称霸。春秋晚期,各诸侯国的卿大夫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 春秋时期的经济文化 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秋时期,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春秋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家、教育家和孙武等军事家,其学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夏至春秋时期的周边各族 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是由很多民族不断融合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华夏族主要是指居住在黄河流域中原文化区的夏、商、周等族,他们的经济文化水平发展较高,最早进入阶级社会,建立起中国早期国家。 战国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以田氏代齐和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空前激烈的时期,也是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当时封建制已占据了主导地位,新的生产方式处在上升阶段。列国诸侯为在兼并战争中抗衡和发展,不断变法图新,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的发展,促使适应变革需要的新思想、新学术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艺术领域生气盎然;自然科学、医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少发现、发明遥遥领先,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和各族人民的融合,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雄并立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之间,争城夺地的战争十分激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先后实行变法。西方的秦由于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日益增强,逐渐形成兼并东方六国的优势。 战国时期的经济 各国的变法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水利设施的普遍建立,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手工业、商业的空前繁荣,使原先是各国政治、军事中心的城市,也成为各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工商大都会。 百家争鸣和科学文化 封建制的确立、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战争的加剧,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和学术思想的活跃,使多种富有哲理的思想得以阐明和发扬,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战国时期天文学、光学、农学、医学等方面有不少新成果,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文学、史学、乐舞、绘画等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 学派 代表人物 O 墨家 墨翟 儒家 孟轲 荀况 道家 庄周 法家 李悝 商鞅 韩非 名家 惠施 公孙龙 阴阳家 邹衍 纵横家 张仪 苏秦 兵家 孙膑 吴起 农家 许行 杂家 吕不韦 战国时期的周边各族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周边的北方和东北地区,有逐水草而居的林胡、楼烦、东胡和以农牧为主的东夷;聚居在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广东、广西等地的越族,包括很多分支,统称百越;西南诸族,大多源于本地古老的文化,也有是从甘肃、青海地区移入的。今四川境内的蜀人、巴人、受秦、楚文化影响很多。云贵地区的青铜文化,则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它们和诸侯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加强,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有些族逐渐被诸侯国兼并。 秦 0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 秦统一中国 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的十年间,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自称为“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开驰道,筑长城,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对后世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由于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反秦风暴席卷全国。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队伍攻占秦都咸阳,煊赫一时的秦朝被推翻。 西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西汉的强盛 西汉前期鉴于秦朝速亡的教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武帝刘彻即位后,继续削弱地方割据势力;通西域,大规模反击匈奴的侵犯;实行盐铁官营、货币专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发展,西汉进入全盛时期。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于公元8年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他为了摆脱困境,托古改制,把私田改为“王田”,土地和奴婢都不得买卖,又多次改革币制,但皆遭失败。南北各地相继爆发绿林、赤眉、铜马等农民起义。公元23年,王莽的新朝被推翻。 西汉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牛耕得到推广,耕作技术有显著改进,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在各地兴修。手工业生产门类众多,绚丽多彩的丝绸、精致轻巧的漆器等,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商业和交通较前更为发达,海外贸易也有发展。 汉代的周边各族 当时除中原人口众多的汉族以外,主要有北方的匈奴族,东北的乌桓族、鲜卑族,西北的羌族和西域各族,东南和南方的百越,西南的西南夷等族。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为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汉代的科学文化 西汉时,人们发明了用废旧麻料制成原始型的植物纤维纸,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扩大原料来源,制造出质量较好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西汉时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和新星的记录,东汉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地动仪。汉代的张仲景奠定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基础,华佗在世界上最先施用全身药物麻醉以进行大手术。 西汉武帝时确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经典立为官学。东汉思想家王充在哲学问题上跳出经学的圈子,阐发了唯物主义思想。源于巫术、神仙方术的道教在西汉后期形成,东汉时逐渐兴盛。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东汉时开始译佛经、立佛寺,后来传播渐广。汉代散文、辞赋都有不少佳作;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东汉时出现了一些模仿其风格写成的五言诗。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封建史书的范例;东汉班固的《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体裁。汉代的绘画、雕塑富于写实,艺术水平很高;乐舞百戏融有外来成分,更加丰富多彩。 “丝绸之路”汉代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西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自首都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天山南路,直达中亚、西亚,进而连接欧洲和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 l#zG’I% 东汉 a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东汉豪强势力的扩张 新朝灭亡后,汉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依靠豪强势力建立的东汉王朝,代表豪强地主的利益。豪族大姓往往世代高官,有众多的“门生”、“故吏”和私家武装,实际上 控制着中央和地方的政权。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巨鹿人张角利用太平道组织农民,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于公元184年发动了黄巾大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应用更加普遍,水利建设也有进展。冶铁、陶瓷等手工业生产取得新的成就。南方得到更多的开发。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 三 国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Y A(d+2uP" 西 晋 (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东 晋 (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南朝 (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北 朝 (公元386年-公元581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定而又有许多发展的时期。政争和内战频繁。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与南方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南方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北方各族政权不同程度地接受汉族制度、文化,开始了向汉族融合的过程。中国与外国有了更多交流,特别是西域佛教文化的大量进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科学技术在这时期时有较高成就。文化艺术则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魏、蜀、吴三国鼎立 曹操集团以拥护汉朝皇帝为名,击败吕布、袁绍、刘表、韩遂、马超集团,据有黄淮。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并重张汉朝名号,史称蜀;公元229年,吴王孙权称帝,迁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 三国政权努力恢复经济,建立了官府直接经营的屯田系统,有民屯和军屯。公元221年、227年,魏国诏令恢复使用五铢钱。刘备、孙权政权也发行了大面额货币,以解决财政问题。产于吴国的青瓷器和铜镜是三国手工业的两类代表产品。 中外文化交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王朝和东、西方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东晋高僧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的先驱,也是沿丝绸之路历游中亚、南亚诸国,又从海路回到国内的第一人。 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科学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科学技术领域内,数学、天文学、农学、医药学、冶铸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有突出成就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创造和发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学、地理学继承了汉代的优良传统,有许多重要作品问世;书法、绘画和雕刻,名家辈出,更有不少优秀作品流传至今。由于民族的融合,佛教的传播,同时汲取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内容极其丰富,异彩纷呈,开启了历史性的新风气。 西晋的短期统一 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魏政权,建立晋朝,仍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灭吴,南北统一。“八王之乱”。北部地区的匈奴族趁势而强,公元308年,匈奴贵族刘渊称汉帝,匈奴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公元316年西晋灭亡。 南方的进一步开发 公元317年,西晋皇室成员司马睿在南方称帝,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史称东晋。公元383年,东晋军队在淝水击败了强大的前秦军队,保持了南方的相对和平,经济能正常发展。公元420年,将军刘裕取代东晋政权,公元479年、502年、557年,将军萧道成、萧衍、陈霸先相次取代前朝,分别建立了宋、齐、梁、陈四朝,史称南朝。 西晋末年以来,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增加了劳动力和技术。手工业的代表产品瓷器仍主要在南方地区烧制,多见类型化、风格简练的器物,也不乏精品。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从公元439年起,北魏统一北方,历时近百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公元577年,北周攻灭北齐, 北方再次统一。 北方各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杂居生活中,不断加深融合,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隋朝建立以后,北方实力进一步加强。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隋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 五代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统一南北的隋朝 公元581年,北周贵族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公元589年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270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隋朝建立后,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始行科举制。同时减轻赋役,发展生产,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当时主要的手工业部门是丝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 隋代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弧拱桥”——赵州石桥。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尤其是隋炀帝统治时期,大兴土木,巡游江都,穷兵黩武,终于被农民起义推翻。 强盛的唐朝 公元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建立唐朝。 唐朝的东、西两京是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和洛阳。西京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城周长约35公里,建筑宏伟。城内居民约百万,各国商人和留学生常住的就有数千人。东都洛阳则为交通枢纽,是漕运粮食、物资至西京的必经之路。当时洛阳城的大型官仓含嘉仓,面积40多万平方米,粮窖数百座,储粮可达数百万石。 唐前期国力强盛,政治清明,赋役较轻,经济文化呈现繁荣昌盛景象,相继出现了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成为当时居世界前列的文明国家。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 唐代边疆各族 Lra 通过设立边疆行政机构、通婚、会盟、册封、茶马交易等方式,扩大并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密切关系。 L 唐代建立的地方性民族政权有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突厥、回纥,西部地区的吐蕃,西南地区的南诏,东北地区的渤海等。边疆各族在发展进程中,吸收了汉民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同时也影响和丰富了汉民族文化。在相互交往融合中,不断加深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唐代经济 唐代出现了便于耕作的曲辕犁,利于灌溉的水力筒车和牛(车免)高转筒车,注重兴修水利,扩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亩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发展。 唐代创新的花釉瓷、绞釉绞胎瓷、釉下彩绘瓷及三彩釉陶等,以新的工艺技法,展现了唐代陶瓷装饰多样化的特点。出现了利用纬丝显花的纬锦,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锦。绞缬、蜡缬、夹缬等印花工艺广泛使用,使唐代丝织品的纹饰色彩更加斑斓。精美富丽的金银器,铸造精良的铜镜等,均显示了唐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唐代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特别是唐中期以后,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夜市、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类似汇票的“飞钱”以及“行”的组织等,为宋代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创造了条件。 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中外交流更加频繁。东起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至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横越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空前畅通,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商品经此路运往西方,同时西方的珠宝、药材、香料等也不断输入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亦随之远播。唐中期以后,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商路也发展起来,其重要性日趋显著。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商队、旅行家及留学生的往来络绎不绝。许多外国商人定居中国各地,中国工匠也远去阿拉伯半岛从事手工业生产。唐朝还有许多高僧外出求法或讲学,最著名的有西行印度求法的玄奘、东渡日本讲学的鉴真等,他们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唐代的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 这时期在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等科学技术领域都有新的突破。雕版印刷已经出现。在文学艺术中,特别是诗歌、书法、绘画、雕塑以及音乐舞蹈领域成就卓著,名人辈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随着城市的繁荣,唐人的社会生活也更加丰富多样,在服饰、生活用具,以及娱乐项目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反映出唐人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的改变。 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僧一行命人在河南实地测量日影长度和北极高度,这是世界上首次测量子午线的记录。 唐末农民起义和五代十国 }hy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加剧,加上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终于导致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唐王朝陷于崩溃。 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在以后的50余年中,相继统治黄河流域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这一时期在南方和山西先后建立的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10余个政权,史称十国。当时北方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后周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对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为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l/_G(:%2y 宋、 辽、 西夏、 金、 元 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公元916—公元1125年 公元1038年 —公元1227年 公元1115年 Dybqe —公元1234年 公元1271年 —公元1368年 公元10世纪60年代至13世纪70年代的两宋,是中国封建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公元960年建立的宋朝延续了320年,先后定都于开封和杭州,习惯上称公元960年定都开封的宋朝为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迁都于杭州的宋朝为南宋。在以汉族为主体的宋帝国周边长期并存着几个地方民族政权。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都与宋朝发生过战争,但也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平相处。 公元13世纪70年代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从五代至南宋370余年多政权并立的局面,统一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