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共几次下西洋?

4 查阅

郑和共几次下西洋?
A.5
B.7
C.9
D.11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共有7次。郑和一行历次出使,每到一地,均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诏敕,其次则对其王、妃、臣、僚等加以赏赐。最后,则为郑和一行将所带货物交换当地土产。 1、第一次下西洋爪哇事件 郑和第一次出使,首达占城。自占城顺风南下,二十天即到达爪哇。此地古名阇婆,即今之印度尼西亚之爪哇岛,为南洋要冲,商业发达,人口稠密,物产富饶。郑和等于永乐四年(1406年)六月至其地。据《明史》记载,时该国“西王与东王构兵,东王战败,国被灭。时朝使经东王地,都卒入市,西王国人杀之,凡百七十人。西王惧,遣使谢罪。帝赐敕切责之,命输黄金六万两以赎。六年,再遣郑和使其国,西王献黄金万两。礼官以输数不足,请下其使入狱。帝曰‘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岂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后,比年一贡,或间岁一贡……。” 第一次下西洋,出师不利,按常情而论,是会引起一场大规模厮杀的。但郑和头脑冷静,讯明情况,知道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惶恐请罪之状,就毅然强忍悲愤,禀明皇上,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了此事件,使爪哇西王感恩戴德,年年入贡。 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郑和下西洋所担负的使命是和平友好、发展中外关系,而郑和亦不辱命焉。 2、第二次下西洋 调解邻国纠纷,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宁 第二次下西洋时,郑和一行由占城来到暹罗。其地,“在占城西南,顺风十昼夜可至。即隋唐赤土国。”今之泰国。 郑和于永乐六年到暹罗。在此之前,占城贡使返国,据《明史》记载,“风飘其舟至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亨),暹罗索取其使,羁留不遣。苏门答腊及满剌加又诉暹罗恃强发兵夺天朝所赐印诰。帝降敕责之曰:‘占城、苏门答腊、满剌加、与尔俱受朝命,安能逞威拘其贡使,夺其诰印。天有显道,善福祸淫,安南黎贼,可为鉴戒。其即返占城使者、苏门答腊、满剌加印诰。自今奉天循理,保境睦邻,庶共享太平之福。’郑和奉敕切责,暹罗王自知理亏,除照敕办理外,并遣使贡方物,谢前罪。” 暹罗原为满剌加等之宗主国,所恃强凌弱,自此,始改前非,保持了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3、第三次下西洋 在满剌加建立官仓 满剌加即今马来西亚之马六甲。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特至其国,宣读中国皇帝诏敕,赐其国王双台银印、冠带袍服。由于满剌加地处南洋与印度洋要冲,中满两国关系又如此亲密,而郑和一行须遍访诸国,势须分宗前往,为此就须建立一个中转之基地。为此,郑和一行在满剌加建立官仓。此地对下西洋之贸易番货、待时回航等各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4、第四次下西洋 麻林国遣使贡“麒麟” 第四次的任务是通好阿剌伯及非洲东岸各国。郑和船队由占城至爪哇、锡兰、古里后,即前往阿剌伯世界的忽鲁谟斯。此乃“西洋大国也,自古里西北行,二十五日可至。”郑和至其国后,即宣读诏敕,“赐其王锦绮、币、纱罗,妃及大臣皆有赐。” 永乐十三年(1415年),麻林国因郑和使团的来访,遣使来中国贡献“麒麟”(长颈鹿),当时被认为是体现了明初对外方针已初步实现的重大事件。麻林国遣使来中国贡献“麒麟”,是郑和第四次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显示出郑和使团首次对东非沿岸国家所进行的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5、第五次下西洋 在柯枝国封山勒铭 柯枝国东是大山,西临大海,南北滨海,是古代印度半岛重要的商港。永乐年间,中国与柯枝之间的友好关系有较大的发展。永乐十年,“郑和再使其国,连二岁入贡,其使者请赐印诰,封其国中之山。”于是明成祖趁郑和第四次出使之际,赐柯枝国王可亦里印诰,正式封他为柯枝国王,并封其国中之山为镇国山,命郑和至柯枝国时封山勒铭,刊碑以志其事。碑文由朱棣亲自撰写。当年的碑刻迄今尚未发现,但碑之文字内容,在多种中国史籍中都有记载,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6、第六次下西洋 在阿丹国采办珍宝 阿丹国即今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之亚丁,正当红海南口,是古代西亚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从古里国西行,顺风二十二昼夜可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其国因郑和船队来访,曾遣使奉表来中国贡方物;使者归国时,明成祖又命郑和赍敕及彩币,偕往赏赐。阿丹国气候温和宜人,土地肥沃,不但适于多种农副产品的生长,也利于各种珍禽异兽的繁衍,所以其国物资资源颇为丰富。阿丹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也较发达。郑和使团对阿丹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对阿丹国的物产、手工业、商业贸易的状况等,都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知道这里是进行国际贸易和采办珍宝较为理想的场所。永乐十九年郑和船队的一支分宗,在内官周某的率领下,到阿丹国对国王及大小头目开读诏敕,进行赏赐,然后开展贸易活动。 7、第七次下西洋 (1)整修天妃庙宇 自宋以来,航海者多信奉天妃,苏、浙、闽、粤、桂直至齐、鲁诸省之沿海各地皆立庙供祀。有谓天妃宫,有谓海神庙。自从洪熙元年停止下西洋以来,至宣德五年郑和再度奉命出使,中间已有五、六年之久,这期间郑和一直谨守南京,因而一切有关下洋的规程,都已废弛。这次郑和得到明宣宗朱瞻基的全力支持,重振旗鼓,再度奉使,有关下洋事宜,实有重新整理的必要。当时,各地为郑和下西洋而兴建的天妃庙宇,随着郑和船队停航而遭到冷落,颓圮荒芜,难为官军祈报之所。所以,在这次下西洋出国之前,郑和使团先对沿途所经天妃庙宇进行修葺,使“弘胜旧规”。郑和一行于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六日从南京龙江开船,十日到江苏太仓县徐山打围,二十日出太仓西北的附子门,二十一日到刘家港,于此驻留一个多月,在刘家港北漕口修建天妃宫。宣德六年春,天妃宫修成,郑和撰通番事迹记,刻石刊立于天妃宫内,以为纪念。 (2)伟大航海家之死 据《前闻记》载,郑和船队于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鲁谟斯,于二月二十八日开船回洋,行二十三日,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回洋。郑和即在此期中病故。遗体由随船官兵运载回国,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下现此墓尚存,曾有一户后裔守坟数十年。当为可信。因为南京是历次下西洋的出发地;其城内白下区马府街有郑和的府第;六次下西洋后,郑和又出任南京守备六年;其时和曾呈请将南京净觉寺为子孙世守之业,其在南京之子孙,绵延不绝,以迄于今。可见南京已成郑和之第二故乡。古代人多乡里情深。船队官兵将郑和遗体载回南京安葬,对皇上,对死者,以至对其子孙,都算有了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