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旅行家是
A.李时珍
B.苏武
C.徐霞客
D.张骞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马可·波罗 东晋的郦道元、高僧法显、唐代的玄奘、宋代赵汝适、元代周达观、汪大渊、明代的郑和、马欢、费信、巩珍、徐霞客 汪大渊,字焕章,南昌人。元代民间航海家、旅游家。 汪大渊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他自幼怀有大志,欲效法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祖国名山大川,考察风俗,记载物产。 至顺元年(1330),年仅二十岁的汪大渊来到南方最大的商港福建泉州,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他首次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几十国,渡地中海出红海,横渡印度洋,前后历时五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渊又进行第二次远航,历时两年回到泉州。 汪大渊广见博闻,沿途作有详细记录,并作古体诗百韵,至正九年(1349)整理编成《岛夷志》,为中国古代航海家亲历而手记之始。汪大渊回到南昌后改成《岛夷志略》印行。 《岛夷志略》分为一百条,涉及国家和地区二百二十多处,史料的真实性和范围的广泛性,超过历代官、私著述,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及海道诸国历史、地理有重要价值。西方许多学者研究此书,并译成多种文字。在汪大渊到澳洲近二百年之后,欧洲人才知道有这一大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621749.html?si=1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Marco Polo)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术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马可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宠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中国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在欧洲广泛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与财富的倾慕,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695541.html?si=3 玄奘(600~664),名陈祎,洛州 缑氏(今河南偃师 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Mahāyānadeva,即“大乘之神”唐言: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有名的翻译家,旅行家等 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律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三藏法师,除玄奘大师外中国的三藏法师有很多,例如比较熟的就有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是对精通此三藏者的尊称,而当今佛教界为了尊重古德先贤,故即使今天也有法师通达三藏也不用这个名号,21世纪的现在没有三藏法师之名以尊重古德,但不乏有三藏法师之实者之高僧大德存在,大多云集在台湾,及中国大陆,新加坡,日本等地。 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於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为我国杰出之译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师之生年,一说为隋代开皇二十年(600)。其兄先出家於洛阳净土寺,法号长捷。师自幼从兄诵习经典,亦娴儒道百家典籍。大业八年(612),洛阳度僧时,大卿理郑善果,见师年纪虽小,然对答出众,贤其器宇,破格以沙弥身分录入僧籍。师乃与兄共居净土寺,就慧景听涅盘经,从严法师受大乘论。至隋唐之际,天下大乱,师偕兄遍历陇、蜀、荆、赵诸地,参谒宿老,足迹及於半个中国。尝就道基、宝迁二师学摄论、毘昙,从震法师听发智论。於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学律部。后复从道深受成实论,就道岳学俱舍论,听法常、僧辩讲摄大乘论。因慨叹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乃誓游天竺,以问惑辨疑。 於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经秦凉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过今之新疆省北路,经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进入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迤逦南行,至摩揭陀国。时为贞观五年,师三十岁,遂留学那烂陀寺,入戒贤论师门下,习瑜伽师地论等,又学显扬、婆沙、俱舍、顺正理、对法、因明、声明、集量、中、百等论,钻研诸部,凡经五年。其后,徧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寻求梵本。游学十二年,还那烂陀寺,依戒贤之命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时有师子光讲中、百二论,驳师之说,师乃会和中观、瑜伽二宗作「会宗论」三千颂破斥之;后又制「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破斥乌荼国小乘论师之「破大乘论」,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闻名,竞相礼谒。 时,师四十一岁,意欲东返。戒日王於曲女城为师作大法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馀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辩论大会。师受请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於会场门外,经十八日,竟无人发论难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国王并於会后归依为弟子。会毕,师决意辞归,戒日王坚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国王於首都罗那迦城,开七十五日之无遮(布施)大会,为师隆重饯行。贞观十七年,师正式辞王东归。经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阗、楼兰而回国,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於贞观十九年正月还抵长安,帝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盛大欢迎。 玄奘大师所带回的经像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师归后,为太宗、高宗所钦重,供养於大内,赐号「三藏法师」。太宗且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帝唯从其志,助其译经工作,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师先后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译出之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毘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师於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 师尝斥责鸠摩罗什等古代译经家以「达意」为原则而信笔直译之翻译法,遂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后代译经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而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等一三八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一一○国,传闻者二十八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故亦甚为欧美日本学者重视。 玄奘大师顶骨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寿六十三(一作六十五、六十九)。师示寂后,高宗哀恸逾恒,为之罢朝三日。追諡「大遍觉」之号。敕建塔於樊川北原。其后,黄巢乱起,或奉其灵骨至南京立塔。太平天国时,塔圯;迨至乱平,堙没无人能识。近30多年来玄奘大师真身顶骨(一部份)一直珍藏于南京灵谷寺。南京灵谷寺的净然法师说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真正的玄奘法师顶骨是不能轻易示人的,一般秘藏于密室里,除非有重大佛教活动和重要佛教友人来访,才会请出真正的玄奘法师顶骨,而一直在寺里的玄奘法师纪念堂展出的乃是等同于真顶骨的影骨。另外对日抗战(1937~1945)时,日本人入南京,修路掘地得到大师部份顶骨,移奉日本。后一部分顶骨归还台湾,现奉安於台湾省南投县日月潭玄奘寺。〔参考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西域记序、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大唐内典录卷五、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续高僧传卷四、佛祖统纪卷三十九、开元释教录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十九、古今译经图纪卷四〕 另外,他的故事【生命的林子】以课文出现在小学第11册的教材上。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42.htm 徐霞客(1586—1641),汉族,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http://baike.baidu.com/view/5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