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史实与唐玄宗有关的是

6 查阅

下列史实与唐玄宗有关的是
A.改《贞观氏族志》与《姓氏录》
B.统治被称为有“贞观遗风”
C.改革漕运制度
D.乾陵“无字碑”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唐玄宗李隆基 少年英豪 唐玄宗(公元685-762年).名李隆基.又叫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从公元712年到756年在位.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但从他开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逐渐衰落下去.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时候.所以他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他小时候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 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备加喜欢.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处处果断得帝位 在奶奶武则天死后.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崇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 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抢先发动了兵变.率领御林军万余人攻占了皇宫.把韦皇后一派全部消灭.然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但父亲李旦也和中宗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他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权.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胀起来.想像母亲那样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开始她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年轻.但后来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就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太子.更不能继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开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厌烦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但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睿宗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断地先下了手.亲自率领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开元盛世流芳百世 善用宰相 唐玄宗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唐玄宗还是有伯乐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姚崇办事果断.他因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条建议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 对于皇亲国戚.姚崇也不进行照顾.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姚崇奏请玄宗批准后.惩办了王仙童. 姚崇还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消灭蝗虫.不仅会导致经济的重大损失和百姓的灾难.而且对于国家稳定也至关重要.他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后是宋璟.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予以照顾.弄个好官儿做做.结果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没有给他说情.反而特地关照吏部不给他官做. 张九龄是广东人.当时的广东被称为岭南.还不是发达地区.犯罪的人也经常被流放到那里.以示惩罚.所以在人们眼里.那里是荒凉.艰苦的地方.出身于广东的人由于历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里出来的人很难在朝中做到宰相这么高的官.但是张九龄却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相中. 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同时.对于玄宗的过错.他也及时地指出.加以劝谏.不因为玄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 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