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

6 查阅

清政府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
A.镇海之战
B.黄海之战
C.辽东之战
D.威海卫之战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筹建新式海军,是洋务运动贯穿始终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大规模地着力于此,则是中法战争之后的事。早在洋务运动刚开始的1861年,清政府根据当时任广东海关副税务司赫德的建议,以白银八十万两,由当时正回英国休假的海关原总税务司李泰国(H.N.Lay)出面,向英国定购了中号舰三艘、小号舰四艘。1862年,七艘兵船购齐,实际用去银一百零七万两。本来商定,每船临时雇用二、三名外国人司舵、司炮,待中国兵弁学会驾船、放炮后,即由中国人掌管。岂料李泰国心怀鬼胎,在英国招聘六百多名官兵,宣称成立“中英舰队”,任命英国皇家海军上校阿思本(S.Osborn)为舰队司令。他擅自代表清政府同阿思本签订合同十三条,规定:阿思本对舰队拥有完全指挥权;除中国皇帝外,阿思本不接受任何中国官员的命令;连中国皇帝的命令也必须经李泰国传达,李泰国如认为不妥,还可拒绝居间传达;合同既定,不得中途摈弃。这些举措,充分暴露李泰国一伙妄想乘机控制中国海军的企图。1863年9月,这支舰队开到中国。它明明是一支完全由外国侵略分子控制的武装,奕譞还居然准备接受,条件是舰队“总统”由清政府任命,阿思本可担任副职。曾国藩担心阿思本意气凌厉,将来喧宾夺主,不好对付;又因湘、淮军争夺,相持不下,要求把舰队解散。清廷也害怕接受这支舰队会发生意外变故,便决定遣散,责成阿思本将其开回英国变卖。变卖所得款额,还不够“遣散”之费。清政府只得再拿出白银三十七万五千两,才算了结这桩耻辱的海军建设。事虽如此,但洋务派建立海军的愿望并未中止。1866年6月25日,闽浙总督左宗棠提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他建议:“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顿水师不可;欲整顿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清廷允准了左宗棠的建议。于是,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便仿照西法,制造兵轮。至七十年代初,虽然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都陆续制造了几条兵轮,均不中用。1874年发生了日本侵略台湾事件。明治维新后不过才六七年的日本,居然也派出两艘铁甲舰,耀武扬威地欺侮中国。当时,有些清朝官员曾提出向外国购买新式船舰、水雷和枪炮弹药的建议。清廷予以采纳,但尚未曾执行。而清政府已同日本签订《台事专约》,屈辱地了结这次中日交涉。事后,洋务派把中国缺乏铁甲舰,作为对日本“委曲求全”的托词。奕譞、文祥等上奏:“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学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借端发难;而沈葆桢及沿海疆臣等,佥以铁甲船尚未购妥,不便与之决裂。是此次之迁就了事,实以制备未齐之故。”为此,他们提出“购办铁甲船以为自强根本”的主张,一些洋务官僚称赞这是“切中目前事机”的高见。这样一来,清政府便下决心拨巨款,向西欧定购铁甲船,创办新式海军。1875年6月,由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倡议,经总理衙门批准,调拨粤海关、江海关等税银和江浙等省厘金,每年四百万两,分别解往南洋、北洋,作为筹办海军军费,准备在十年内,建成南洋、北洋和粤洋三支海军。后来,为了集中使用经费,规定这四百万两先满足北洋需要,以后再解往南洋。1879年沈葆桢去世后,海军大权由李鸿章总揽。他在天津设立水师营务处,办理海军事务,派马建忠具体负责。为了培养海军军官,1877年,清政府从福州船政学堂选拔一批学生留学英、法,学习海军驾驶、作战技术;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任命留学英国归来的严复为总教习,训练北洋系的海军军官。到1879年,李鸿章已从英国购进龙骧、虎威、飞霆等八艘蚊船,作为守港利器。但蚊船质次效低,因此李鸿章又派其亲信李凤苞出使德国,用白银三百万两,向德国的伏尔船厂高价定购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分别拥有六千匹马力。1881年,李鸿章又在大沽建造船坞一所,并派陆军提督丁汝昌统领北洋水师。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到1884年中法战争前,清政府已建立起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三支海军。南洋水师拥有军舰十七艘,北洋水师十五艘,福建水师十一艘。南洋水师掌握在湘系手中,北洋水师是李鸿章淮系的私产,福建水师则掌握在闽浙总督和福建船政大臣手中。三者各归节制,互不统辖,派系畛域极深。这些海军平时不重训练,大量时间耗费于运输物资和迎送官员的繁杂事务上,内部组织松懈,武器又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型号。这种种弊端,在中法战争时就暴露出来。中法一战,福建水师覆没,南洋水师也大受损失,只有北洋水师因置身战外,不肯救援,得以保全。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了俺饰自己“不败而败”的罪责,再次以“水师不如人”为理由进行辩解,竟宣称:“上年法人寻衅,叠次开仗,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强我军威:如果水师得力,互相应援,何至处处牵制。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李鸿章为了控制海军,又提议设立统辖全国海军建设和海防事务的衙门,派“慎简深明防务之大臣,会筹妥办”。1885年10月,海军衙门正式设立,由醇亲王奕譞(光绪皇帝的生父)为总理海军大臣,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会办,曾纪泽“帮同办理”,实际主持的是李鸿章。此后,海军衙门在李鸿章主持下,花了数以千万两计的巨款,采购外国军舰、大炮,建设旅顺、威海卫军港,聘请外国教官训练官兵。经过几年经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建立、拥有军舰二十二艘,其中十七艘购自外国,五艘自制。李鸿章聘英国人琅威理(W.M.Lang)等为海军教习,掌握操演大权。不久,旅顺、威海卫和大连军港及相应的船坞、炮台,亦先后完工,北洋海军全部建成。自此以后,北洋海军不再添购军舰,每年四百万两军费大部分被慈禧太后挪用为兴修颐和园的工程费。北洋海军表面的庞大声势,使李鸿章深为陶醉,他在1891年一次检阅北洋海军后上疏清廷吹嘘,称:“北洋兵舰合计二十余艘,海军一支规模略具”,“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1894年4月,在又一次检阅后,他更大言不惭地说:“此后京师东面临海,北至辽沈,南至青齐,二千余里间,一气联络,形势完固”。就在李鸿章洋洋自得之际,东邻日本正在心怀叵测地拚命扩张已有海陆军实力,终于在1894年策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从而宣告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完全破产。从此,虽然各类“洋务”活动仍然在进行,但作为特定历史含义的洋务运动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