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汇报》7月7日报道,地理工作者重新确认,长江源头是当曲而不是沱沱

9 查阅

据《文汇报》7月7日报道,地理工作者重新确认,长江源头是当曲而不是沱沱河,黄河源头为卡日曲而不是教材所说的约古宗列曲,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均来于号称“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分析黄河总水量49%源于此的主要原因是
A、黄河的含沙量和输沙量都比长江高
B、黄河的流程比长江的流程短
C、黄河支流比长江支流多
D、黄河中下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河源考察队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此说存在了20多年,但争议不断。1978年夏天的又一次考察中,发现有三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河相比,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长约30公里。因此,卡日曲才是黄河正源。 1999年6月,中国科学探险学会18位专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踏上了寻找江源的旅程。澜沧江源区河网纵横,水流杂处,湖沼密布,通过对扎那曲、扎阿曲的实测对比,认为扎阿曲应是澜沧江正源。 这是2003年8月15号,中央电视台三江源摄制组为了更好地拍摄三江源全貌,特意从北京带来了热气球,其实,要想在海拔5200米以上的陆地升空拍摄并非容易的事。因为人类还没有在青藏高原升起过载人热气球的记录。这次对拍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些空中镜头都是热气球来完成的。这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这是我国著名的察尔汗盐湖,这是长江源头的网状水系。突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海拔在3335-6564米之间,地理上这区域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崇山峻岭、 峡谷幽深、 冰川林立,属典型的青藏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 日夜温差大、空气稀薄。青藏高原的含氧量只有40%,对人的生理是一个考验,同样对热气球燃烧气量技术也是一次挑战。在海拔5600米的阿尼玛卿山,热气球由于严重缺氧燃料无法燃烧,而摔落在山上,江河源头的探寻令我们倍感艰辛。其实人类从古至今,探寻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人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寻找河流的源头呢?找到江河的源头又有什么意义呢?早在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就有关于长江源头的说法,《尚书·禹贡》全文只有1100多字,篇幅虽小但却是先秦时期最富科学性的地理著作。其中导山和导水章节记述了全国山川分布大势,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全国区域志。历代研究地理的学者大都推《禹贡》为先祖。专家:这个书里面就记载长江就是“到江于岷江”。到长江发源地是今天四川省的岷江,那么当然这个说法是反映了差不多近4000年以前中国当时的一些看法,后来人们已经发现有些不妥当,但是呢,它被尊为经典,神圣的经典!那么就没有学者敢轻言易改。这是有记载的江源开端,这个开端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先人在2000多年前关于江河流水的思考已经指向源头了。尽管源头何处还是茫然不得而知。在西汉的历史记载里有人对岷山导江这个说法有了新的解释,他认为书里记载的岷山不是嘉陵江所在的岷山,而是今天四川西部的松藩北部的岷山,这里正是岷江的发源地。岷江就是这样被当做长江正源了,于是岷山导江这个错误便改头换面继续延续。相反,长江真正的干流金沙江却被人认为是支流。专家: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它记录说:“绳水出徼外、至棘道入江”,那么这个话是说金沙江从宜宾进入了长江,这个记载没错,但是它错误的把金沙江仅仅是当作长江的一条小的支流,这个是记载错误的。相延着汉书地理志,班固汉书地理志的这个记载,后来到了北魏时期,有一个伟大的地理学家叫作郦道元,他写了一部水经注也错误地相延着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说“绳水出徼外,至棘道入江”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呢?自古以来判定一条江河的源头或者正源的标准都是以这条河的水流量河的长度来定,长的、水流量大的,就是这条江河的源头。金沙江的水流量明显要比岷江大而且河长也要比岷江长,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在论及江源时舍金沙江之远而求岷江之近呢?有过这样两种解释:一是班固或者郦道元根本没有对这两条江进行过实地考察,而只是从民间传说以及古籍记载得出相关结论,这个推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金沙江和岷江两岸都是崇山峻岭,即使在拥有现代交通工具的今天,要走完这两条江也要付出巨大的艰辛。而在古代没有道路也没有交通工具,要进行实地考察更是难上加难。第二种解释认为大禹在中国具有近乎神圣的影响力,在人们的心目中,大禹的故事以及大禹的论断也都是不可推翻的真理,而班固和郦道元当然不可能摆脱此种局限。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长江从宜宾开始叫做金沙江,一直到云南丽江,到了青海玉树就到了长江的上游,这就是通天河流域。但是,通天河和金沙江有什么关系呢?它和长江又有何联系?一件意外事件改变了人们对金沙江的认识。唐初的时候,唐王朝和吐蕃战事不断,为了讲和,唐王朝昭告天下考试招驸马,吐蕃使臣禄东赞机智夺魁,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回文成公主,历经千山万水文成公主来到吐蕃,她协助松赞干布治理吐蕃,向吐蕃百姓传授文化知识、生产经验,为百姓针灸治病、阻止瘟疫的蔓延,文成公主被吐蕃百姓称为救苦救难的白度母。当时,汉藏往来多途径青海玉树通天河一带,说明当时人们对金沙江以上的通天河段已有相当了解,但是,当时的人们却似乎没有想到通天河流到下游就是金沙江,即古绳水也。专家:最早的这个时候,朱元璋这个时代有一位高僧,他到西藏去取经,回来的时候路过青海,他亲自看到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这个事实。所以他写了一篇望河源的文章,从现在我们所找到的文章当中,这篇文章可能是最早论述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文章了。这位去西域取经的高僧宗泐为我们给出了答案,由此可以说明,当时人们对江源的了解比唐代前进了一大步。那么对于黄河之源,我们的先人又有怎样的认识呢?关于黄河的源头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最早的记载是在山海经中,书中记载:“昆仑之丘,河水出焉”,意思是说,黄河的水来自于一个叫昆仑的地方。自此便有了河出昆仑之说。山海经记载了中国古河道的诸多信息,但是没有人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写作年代也始终没有定论,成了一个不解之谜。著名诗人李白一句:“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令河出昆仑的说法更加广为流传了。但是性情豪放的李白又给后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以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再次解释黄河。这又是怎么回事?有人解释说,其实这并不矛盾,“黄河西来绝昆仑”说的是黄河源头的来源,而“黄河之水天上来”说的是黄河水体本身的来源,“来自天上”并没有错,所以两者并不矛盾。还有一些人认为,“黄河之水天上来”也许只是李白的浪漫联想而已。因为在古代乃至今天,人们经常会把天地引用到诗词作品里,那么黄河之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专家:到了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大家知道,在现在青海跟新疆那地方,崛起的一个吐谷浑这样一个王国,那么当时中原地区人跟他就有所交往,所以从那里可能得到了一个消息,说这个河呢,不是从那里流过来的,不是从昆仑山流过来的,而是从哪里来的呢?而是从星宿海那里流过来的。唐贞观九年,也就是公元635年,吐谷浑乘中原战乱,不时骚扰内地,唐太宗派大将军李靖、候君集率兵出击,曾到星宿川达柏海山,望积石山观览河源,这里的柏海是指今扎陵湖,星宿川指此湖西面的星宿海。史书虽说他们观河源其实还是没有真正看到河源的正源,不过这是中原地区到达河源地区的最早记录,这比过去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专家:元代大家知道了,元代是第一次把现在藏族地区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由于这样一个情况,当时的元世祖忽必烈,就是元朝的奠基者,他就决定要在黄河的源头去修一个城市,所以他就当时派了一个人叫都实,领着一些人到那儿去考察到底黄河的源头在哪儿,有一个跟他一块去的就是他的弟弟,都实的弟弟叫克克簇,这个克克簇他是一个翰林学士,就写了一个书,叫河源志,根据河源志的记载看来,他当时实际上这个都实还是走到了星宿海,并没有再往前走,所以他也没有真正地考察黄河的源头。河源间的星宿海是黄河流经两山夹峙间的开阔川地,没有波浪、没有涛声,是人迹罕至的草滩上的水泡子,娴静如处子,大小不一,星罗棋布,一到晚上月光泄地,星光闪烁之下,这草滩上的水泡子也恍着群星,星宿海由此得名。星宿海离河源不远了,但是星宿海却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河源,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几乎所有的文明起源都离不开河流,从长江、黄河、澜沧江到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每一条大河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在中国人心目中,长江、黄河、澜沧江就是盘踞中华大地的三条巨龙,江河里流淌的是中华文化的血脉,三大江河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在这张地图上,除了长江、黄河,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澜沧江的脉络,澜沧江由青海进入西藏,再流经云南,出中国国境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然后注入南海。这是一条国际河流,在国外澜沧江也被称为湄公河,意为众水之母、众水之河。作为流经五国的文化走廊、天然水道,哺育着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两岸生灵及万类万物,缔造了东南亚地区悠久的文明。在中国境内,澜沧江的知名度远不如长江、黄河,可是因为澜沧江承载、引领着历史最悠久、地势最高峻的茶马古道,而蜚声世界。专家:从这个名词来看,那么因为中国大量的种植茶叶和茶叶出口是在唐以后,所以这条路看来可能是从唐开始开辟的,它在和西藏交易方面、中国和东南亚都是一条重要的文化交道,文化的通道,现在这条道应该说还有用。从古至今,无数游客进出澜沧江,他们的足迹遍及整个澜沧江流域,但是却很少有游客留下历史记录,只有两个奇人在澜沧江畔留下了游历的踪迹。第一位留下记录的是来自欧洲的异乡人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人,他在他的游记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记载了我国40多处的城市、地方。对当时中国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作了详细描述,因此,马可波罗被誉为中世纪的伟大旅行家、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上的友好使者。马可·波罗出生在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1275年, 21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经过三年的长途跋涉来到了中国元朝的首都大都,见到了忽必烈大汗,忽必烈非常高兴,在宫内设宴欢迎并留下他们在朝中居住下来。专家:马可·波罗很聪明,他的语言能力特别强,他很快学会了蒙古语,他对元朝他也是很忠诚,所以当时忽必烈就任命他当了一个朝廷的官。他在元朝当官当了17年,到过几次澜沧江这块儿地方,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所以他没有能够沿着澜沧江这个源头澜沧江往上去找源头。300多年后,第二位踏访澜沧江的人出现了,他就是中国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中国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中国以旅行为毕生事业的第一人,出生在江苏一个没落士绅家庭,自幼聪慧过人、好读书,徐霞客从20岁开始他的游历生涯,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而走得最远、费时最长,游记文章写得最多最精彩的是澜沧江、沙江及周边地区,但是,他对澜沧江本身却几乎没有描述,这不禁令后人大惑不解,作为一代旅行家的徐霞客,难道竟然对澜沧江没有探寻的兴趣?他如此痴迷于云南,跋山涉水、艰辛无比到底所为何来?专家:主要原因是两个,一个他整个旅行30多年,他是一个人只身旅行,自己带干粮,自己走路,靠着两个脚走路,澜沧江的源头是经过了高山峻岭、急水急弯,他很难有这个条件往上继续;二徐霞客是一个学者,他的学风是非常严谨的,他追求的是实学,他没把握的话基本不讲。今天我们的摄制组探求澜沧江的源头依旧困难重重,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在溯源的路上,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陷车、挖车、推车在摄制组看来几乎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有时一天也就前进几百米,到源头仅仅60公里路程竟然要走8天,三辆越野车的避震都要更换,轮胎换了4条,发动机、风扇、皮带2条,过了草滩路就是泥潭路,过了泥潭路又进河滩路,今天的我们有车,有充足的给养,有辅助的先进设备,寻找源头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古人呢?徐霞客是一个对探求江河源头有极大兴趣的人,他专门写了一本书,叫作《江源考》,凭借自己实地考察得出的证据,在书中对长江和黄河的源头进行了大胆的分析和更正,从而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长江源、黄河源的认识,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徐霞客在云南澜沧江金沙江一带的游历考察是为了实践他一生中一个最大的梦想,纠正岷山导江说,从而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徐霞客可以说是第一个人,亲自一步一步地走路探这个江源,探了江源之后他勇敢地写出了《江源考》这篇文章。专家:这篇文章原来有两万好几千字,那么现在只剩下留传下来只有两千来字,那么非常地可惜,大部分关于他探江源的一些作为一个论文的记载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仅仅从他保存下来的这两千多字的江源考里边,他明确地说明了这个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岷江只不过是长江的支流。在当时,人们对金沙江通天河上源仍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徐霞客能作出这样的推论,不能不说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这为以后长江江源头的探寻指明了方向。徐霞客的贡献还不仅如此,接着,徐霞客根据中国山脉大势与江河源流的关系,断定黄河发源于昆仑之北,长江发源于昆仑之南,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只到了云南丽江,再未能溯江西上探明究竟,而对于澜沧江,徐霞客则采取了巧妙的回避态度,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于同一个地方,三江源区域。也许,他因此而错过了一个重大发现的机会。到了清代的中晚期,西风东渐,边患不断,促使中国地理学有了长足之进,由于汉、藏、蒙等民族在青藏高原往来频繁,人们对江河源的描述也越来越详细,1704年,为了编制全国地图,康熙皇帝派人探测青藏地区,不过因交通险阻、气侯恶劣,他们都无法进入江源深处实地探查,只能作出“江源如帚,分散甚阔”的描述,把长江源头地区的布曲、尕尔曲、当曲或楚玛尔河等支流都当做长江源头。这一次,虽然没有真正确定长江的源头,但是至少人们对源头区域已经有了较直观的了解,这次探测还包括了对黄河源头的访查。当时的清朝皇帝为了根治这条多灾多难的大河,迫切需要对源头的了解,他们越过扎陵湖、鳄陵湖后,到达星宿海,留下了星宿海之源“小泉万亿历历如星,众山环之”的文字记载,以及一幅星宿海地形图,再次肯定了元朝的结论,将星宿海作为黄河的源头。这会是黄河关于源头最终的认定吗?从1707年开始,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法国传教士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率领中国测量人员用三角测量法在全中国实行大规模测量,达11年之久,于1718年绘制成皇舆全图,这是中国运用近代测量法经过实地测量后绘成的第一本中国地图集。在这本地图集还分别为黄河、长江绘制了河源图、江源图。专家:乾隆47年,1782年,这一年黄河在河南的青龙岗决堤,乾隆皇帝就派了阿弥达——也是一个侍卫,派他到青海的西宁去祭告河神,并且来探寻黄河的真正源头,结果这个阿弥达就到了星宿海,他们还是延续了原来的河出昆仑的说法。所以清代的河源探索,应该说他又是突破了一步。钩沉历史,在源头的认定上一个有趣的现象,长江因为经有明文,岷山导江说,被错误地引用了2000年,而早在1300年前,即公元7世纪上半叶,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黄河正源的说法,却一直被怀疑否定。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实,公元1704年清朝的拉锡都曾到过河源,望星宿海而止步,仍不知河源何处,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河源考察队,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此说存在了20多年,但争议不断。1978年夏天的又一次考察中,发现有三条河流汇入星宿海他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河相比,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长约30公里。关于黄河源头的结论又回到了公元7世纪上半叶的说法,卡日曲才是黄河正源,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簏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脚下有平静的小湖泊,有泉眼,那时泉眼中涌出的清洌洌的泉水是黄河的源头之水。20世纪70年代 中国有了根据卫星资料绘制成的三江源区百万分之一的地图,至此,第一幅精确反映三江源区山脉水系的地图诞生,它为以后的实地考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976年和1978年的夏天,国家两次组织江源考察队,深入江源实地勘察后发现,长江上源伸入唐古拉山与昆仑山之间,有大大小小几十条河流,较大的为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这三条河的比较是:楚玛尔河水量不大,当曲的流域面积与水量最大,而沱沱河水量比当曲小,长度却比当曲远18公里,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再沿沱沱河上溯至最上源,沱沱河又分两支,东支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海拔6621米,西支源出尕恰迪如岗雪山,海拔6513米,东支较西支略长,长江的正源头应为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格拉丹东雪山上端是巨大的姜古迪如冰川,那冰川融水形成的点点滴滴便是长江的初始流出。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江源考察的最新消息,同时还宣布长江全长不是过去说的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为世界第三长河。我们的摄制组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格拉丹东冰川的脚下,在藏族同胞的带领下,我们几乎是在向冰塔林挪动,天空开始下雪了,雪夹在寒风中,不停地打在我们的身上,5公里多的路程,如果是在北京,我们最多也就是一个小时就走完了,可是在前往格拉丹东冰川的这5公里路程,我们走了5个多小时,在下午的2点30分,我们终于站在了第一座冰塔山的脚下,海拔高度是6400米。老天好像被我们的精神感动了,太阳从云层的后面飞速地显露出万道光芒。阳光下,格拉丹东雪山显得格外耀眼,正是这冰塔山上熔化了的冰川水一滴一滴汇集成滚滚的长江,并孕育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澜沧江源头的探寻,比长江、黄河要晚得多,1866年,有六个法国人从越南湿热的森林出发,没有任何澜沧江的地图资料,到了中国西南部的寒冷山区,长途跋涉,两年之久,这是一次危险的旅程,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他们难以准确测定澜沧江的长度,也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以证明源头之所在。1994年,美国探险家米歇尔·佩塞尔与他的两个同伴从玉树州出发,沿澜沧江寻找源头,他们走了好几天到了一个当地叫隆布拉的地方,认为那就是澜沧江的源头。米歇尔· 佩塞尔时年58岁,他付出了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可他对澜沧江源头的认定却被证明是一个错误。充满诱惑的澜沧江的源头到底隐藏在哪里?1999年6月,中国科学探险学会18位专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踏上了寻找江源的旅程,只见澜沧江源区河网纵横水流杂处、湖沼密布,通过对扎那曲、扎阿曲的实测对比,认为扎阿曲应是澜沧江正源。经过了数天的长途跋涉,摄制组终于完成了三江源的拍摄。高原反应使我们摄制组成员个个头痛欲裂、胸口胀得要命,原先的轻而易举的小动作都变得异常困难。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组组画面就是在这样状态完成的,很多同事都有这样的感慨:此路一生走一次足矣,但不走将会终生遗憾!这就是这片土地给我们的印象。什么样的画面和语言才能言说源区的全部呢?是高原上炽热的阳光、幽深的星空,还是沉默的雪山?无论岁月如何流逝,无论四季如何更替,他们始终一如既往地展示着自己与生俱来的魅力。于尘世之中,于尘世之外,极冷,也极温柔;超然不问世事,又无时不在尘俗之中;它是如此清新、如此祥和、高贵而平易,沉默着、思想着,散发出万般慈爱的圣洁光辉。或许那就是大地之上,已经越来越显见的高尚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