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古城的城址多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都与什么因素关系密切
A、建筑格局
B、地形因素
C、水源
D、道路方向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1、C 北京古代城址的变化和河流水系的变迁有密切关系。古北京城坐落在永定河洪积冲积扇脊背的一侧,这里背倚群山,地势平缓,沃野丰饶,水源丰沛,河网稠密,便于掘井汲水,为城市的形成与拓展提供了充裕优越的地域空间。 古代先民精心选择了今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蓟丘作为居民聚落点,这里距离永定河交通荟萃的古渡口不远,其西又有莲花池作为水源,地势稍高,可避永定河易发生洪水暴涨的危害。北京处在从中原去东北的必经之路上,北部小平原古时多为沼泽地,陆行困难,只能沿西山山前地带过永定河,所以说北京在渡口基础上从建城开始,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西周燕国吞并蓟国后,迁至蓟城作为国都,成为北京历史上最早的都邑。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村的燕国都城之所以被放弃,主要原因是其距圣水(今大石河)出山口不远,城南端常遭水患的缘故。 元朝之所以放弃金中都城(位于北京广安门一带)而于其东北别筑大都城,固然有中都城过于残破等原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原金中都城所依赖的莲花池水系水量严重匮乏,不能满足作为全中国统一政治中心的元朝京师的城市、宫苑用水,更不能满足每年供应三四百万石粮食的漕运需要。因此,金中都城东北的高梁河水系上的辽、金离宫旧址就成为建筑新都城的最好位置。 元代以前,漕船大多只能抵达通州张家湾。从通州到大都,虽有闸河和坝河可以通漕,但至元代闸河已废多年,坝河河窄水浅运量有限。公元1292年,时任都水监的水利科学家郭守敬经过大量考察,提出了引白浮泉等十余处泉水入昆明湖,经长河、高梁河进入积水潭至旧运粮河(即金代闸河)这样一条为漕运河道开辟新水源的建议,得到了忽必烈的赞同。当年8月,运河工程开工,二万军民及官吏在郭守敬指挥下,仅用1年时间,从昌平白浮村至通州张家湾,一条长64里104步(元制)的运河开凿成功,运河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在运河完工的这一年,京杭运河也全线通航,再加上海运,粮食和其它物资源源不断从南方运来,南来北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汇集在大都的积水潭,一派繁忙景象。通惠河开凿成功,不但使直通大都的漕粮运输猛增,而且促进了人口集中,加快了大都建设,同时大大方便了南北物资交流。同时整治、扩展后的昆明湖,成为能引、能蓄、能排的综合水利枢纽,可发挥向漕运、城区用水、农田灌溉、皇家园林供水的综合效益。 2、D 黄土高原上数百万亿吨的黄土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同学派的地质学家曾提出过20多种黄土成因假说,其中多数已被否定,现在影响较大的还有水成说、残积说、风成说及多成因说4种。水成说认为,黄土主要是由流水作用从离高原不远的周边地区携带来堆积而成;残积说认为,黄土是高原基岩在千万年的风化作用下就地成土的结果。 中外多数学者主张风成说。他们从分析黄土物质的基本特点入手,认为黄土物质的物源与我国西部大面积的沙漠有关,黄土物质的搬运主要依靠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高压气流。它的形成,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质综合作用,通过物源的形成、搬运、分选及堆积成土这样三个前后相因的历史阶段。 在长期的争论中,风成说最具说服力,但又不足以完全否定水成说、残积说。尤其是近几年来多成因说异军突起,构成了对风成说的有力挑战。孰是孰非,尚未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