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雨林景观有()

8 查阅

西双版纳雨林景观有( )
A.根系发达的骆驼刺
B.高大挺拔的落叶松C.香飘万里的桂树
D.气势磅礴的“独木成林”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没有热带雨林,就没有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因为热带雨林而成为地球腰带 的绿宝石,处处呈现生机,处处彰显生命,备受世人关注个爱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只是西双版纳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世界的宝贵财富。 西双版纳现存5大片、7小片,总面积为24万公顷的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被分为湿润雨林、热带季节性雨林个热带山地雨林三种。其中热带季节性雨林又分为湿性季节性雨林(沟谷雨林)和干性季节性雨林(低丘雨林)两种。现存的热带雨林,多是湿润雨林、沟谷雨林和热带山地雨林。 西双版纳在地质史上属地中海的西部,最早为一片汪洋。在约4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从非洲南部分离,向东北漂移,与亚欧大陆香接并插入,造成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运动,产生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古地中海的西退。西双版纳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演化出世界上一块罕见独特的热带雨林。它既具有赤道热带雨林的一般结构与功能,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而且成为部分古热带植物的“避难所”,这些植物在整个地质演化过程中,逐步适应了变化中的生态环境而被保留下来,并继续得到繁衍和发展,形成了有别于它们祖先的一些新分类群。所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很多物种都是在亿万年地质变迁的发育过程中自然选择演化而来的,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价值。(1)世界上保存完整的高纬度、高海拔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位于北纬21°8′~22°36′,东经99°56′~101°50′之间。世界上与西双版纳处在同一纬度的地区,除中亚地区之外,基本上都是稀树草原、荒漠和沙漠,即所谓“回归沙漠带”。如墨西哥沙漠、撒哈拉大沙漠、叙利亚沙漠、巴基斯坦沙漠、印度塔尔沙漠。而西双版纳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山地沟谷却分布着热带雨林,海拔1300米以上分布着山地雨林,而中间则分布着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里是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完整、中国保存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地区。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存在是自然界创造的一个奇迹,在这样的纬度上和海拔如此高的地区,分布着热带雨林,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2)远离赤道北的热带雨林。水、热条件是地球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热带雨林大都分布在赤道两侧。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是最冷月平均温度比典型热带雨林气候的最低温度低3°C,最干月的平均降雨量比典型热带雨林气候的最下限量低50%。所以,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生态学家,在他们亲自考察前,都认为西双版纳不可能有热带雨林的分布。 这远离热带雨林水热条件极限而存在的热带雨林,它们的结构及功能基本上与赤道热带雨林相同。这是因为西双版纳的北面有哀牢山的屏护,使冬季的冷空气不易侵入,所以比起同纬度的我国淮南地区冷月的平均温度高3.3°C。静风的结果使得气温有效性增高,林冠年记温高达9600°C,这一温度远超过海南岛和东南亚一些热带地区。从水分条件来看,西南季风带来充沛的夏季降雨,年降雨量1196~2492mm。山原地貌使其年末春初有浓雾,成了有名的“雾州”,景洪市年雾日在130天以上,勐腊县达150天以上,最高年份可达200天以上,其中11~12月在80天以上,大大补充了干季水分的不足。 (3)植被垂直分布上的倒置现象。按常规的自然植被分布规律,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植被类型也随海拔的升高而由热带类型逐步变为亚热带类型。可是,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出现了一种植被倒置的特殊现象。 对西双版纳勐腊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调查,发现海拔为600~800米的低处为热带雨林,热带成分为85%;海拔为900~1400米处为常绿阔叶林,热带成分仅为40%;至山顶海拔为1600~1800米处反而转为山地雨林,热带成分有回升至60%。群落高度也有类似的倒置现象。这一垂直倒置现象,是边缘热带一些较封闭的山地出现逆温层的特有现象,这在世界其他热带雨林地区也是罕见的。 (4)少有的高生物生产力。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平均生物量高达462.845t/hm,高于泰国的331~403.6t/hm、哥斯达黎加的270t/hm、巴拿马的276.2~378t/hm、加纳的212t/hm和委内瑞拉的234~261t/hm热带雨林生物量。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为24.372t/hm·a,高于世界热带雨林平均第一性生产力,世界热带雨林平均第一性生产力是21.600t/hm·a。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望天树群落第一层乔木高度达70米以上,比典型的东南亚热带雨林的高度还要高得多。热带雨林生物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乔木层又以树干所占比例最大,这是它高生产力的原因之一。西双版纳的水热条件处在热带雨林植物的生态适应的范围内,但由于昼夜的温差大于季节性的变化,白天的较高温度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和作用,而夜间的较低温度有利于减少植物的呼吸强度,这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又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