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地下水在地表下约5米深处,现在北京的水井平均深

8 查阅

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地下水在地表下约5米深处,现在北京的水井平均深度达49米,这种变化说明
A.打井的设备、技术越来越先进
B.北京的地面随地壳运动不断地提高
C.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D.由于海水入侵,使地下水咸化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有可能,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北京市水资源  (一)北京市水资源概况  1.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北京市地处海河流域,是一座人口密集,水资源短缺的特大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85立方米,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七分之一;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三十分之一。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及主要城市中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百位之后。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一千立方米的下限。而且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水污染状况相当严峻。  2.北京的水资源  北京市的水资源由入境地表水、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靠降雨补给。北京市平均年降水量为64O毫米左右,一般干旱年景的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特别干旱的年份在30O毫米以下。北京的湖泊都很小,水量有限;所以地表水主要来自河水和人工修建的水库。北京境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分属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大清河和蓟运河五大河系,总长27O0公里,同属海河水系。北京在平水年可利用的水资源为47.6亿立方。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的发展,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  3.北京的地下水源  北京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以往玉泉山泉水涌流,清河及莲花河一带也有不少自流井。北京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山区河谷潜流补给,同时还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水入渗。因此,北京一直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的结果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水的硬度升高地面下沉,东郊已出现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近年来,北京开展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雨洪利用,地下水回灌、调控利用等措施,使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初步得到了控制,为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4.北京的城市生活水源  北京市区的自来水供应量为245万立方米/日,其中有7座自来水厂利用地下水作为水源,有2座利用地表水作为水源,其供水能力约各占50%。密云、怀柔水厍是供应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密云水库是一座特大型水库,上游流域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库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 相应水面面积约188平方公里。由于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而作为主要饮用水源的地下水因过量开采,水位逐年下降。  (二)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有计算表明,目前北京水资源储量为18.27亿立方米,外地入境水资源19.15亿立方米,合计北京水资源总量为年37.42亿立方米,人均拥有366.8立方米/年,仅占全国平均值的13.8%,在世界120个国家的首都中居百位之后。由于北京地下近似闭合流域,其地下出入境水量为零。北京地表水出境水量经多年观测约占年降水总量的14.28%,即为14.38亿立方,各种损耗为3.32亿立方米,因此北京水资源为实际可用水量仅为19.72亿立方米。所以北京是一座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  二、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原因  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水资源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也是水资源价值增值过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目前,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北京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400m3,占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占全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25,在130多个国家首都中名列百位之后。在五六十年代,北京水资源供需没有多大矛盾,七十年代以后,缺水成为北京严重问题之一。分析其原因,主要是:①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水资源需水量增加。②入境水量减少。上述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叠加,使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随着时间的推进,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2.地下水严重超采  北京市地下水平均补给量为37.80亿m3/年,地下水可开采量约为24.5亿m3年。由于种种原因,补给水并不能全部作为可利用水量。当开采量大于可开采量时,会引起一系列的水文地质环境问题。北京市地下水严重超采引起的主要问题是:①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城区的东部和东北部,八里庄--大郊亭一带,沉降幅度最大。②水井供水衰减或报废。③水质发生变化,由于地下水资源超采。加上近年来污水、垃圾处理不能同步于增加量,致使地下水污染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  3.水质污染严重  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水质是重要的指标之一,水资源量、质的协调统一是水资源充分发挥效益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监测的80条河段中,受污染的河段51条,长度1100km,占监测河流长度的50.8%,其中重度污染11段,占监测长度的10.1%,严重污染21条段,占监测总长度的16.6%。水质污染主要集中于城郊区。据有关专家估算,北京市由于水污染所造成的工农业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加上间接损失达3%。  4.污水资源化程度不高  污水是被污染、使用价值不高的水资源,污水资源化是指污水处理后变成可供用水部门使用的合格水源。实现污水资源化,是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防治水污染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当前水源建设中一项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也是改善首都环境、建设清洁美丽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污水资源的利用,虽然解决了部分农业用水的紧缺局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产品质量下降等。  5.缺乏完善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水资源价格,是对水资源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是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调节器。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才能统筹兼顾,科学有效地配置各种水资源,整体上发挥水资源的效益。目前,北京尚未健全完善的水资源价格体系,致使水资源经济管理未能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三、解决北京市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水在城市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生存的首要条件。目前,北京市的地下、地表水的承受能力已到极限,怎样解决北京的水资源,已是关系到首都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所以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目前北京市水资源的这些问题。  1.立足自身挖潜,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  北京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水资源供需分析,2005年全市将缺水7.94至16.5亿立方米,2010年将缺水11.82至19.96亿立方米。水资源状况十分严峻。从根本上解决首都水资源紧缺,需要中央决策南水北调引水进京,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必须立足于当地水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以及上游水资源的保护和改善,通过自身挖潜,缓解水资源紧缺。  2.狠抓节约用水,以节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必须把节约用水当作根本性措施来抓,把北京建设成为节水型城市。一是调整北京的工业结构布局,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主导。二是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设节水灌溉工程。三是加强城镇生活用水的管理。四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行业综合用水定额、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3.开发新水源,实行水资源联合调度  重点要抓好污水处理回用和深度开发雨洪。本市目前污水集中处理率仅22%,要多方筹措资金,尽早完成规划中的30多座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率,同时要搞好配水专用管线和改造使用回水的配套设施。在调度上,丰水年优先安排利用地表水,后安排使用地下水;优先利用调节能力小的水库水源,后使用调节能力大的水库水源。在供水方面,首先保证生活用水、菜田用水,其次安排工业用水和城市环境用水,最后安排农业用水和地下水回灌。  4.调整水价,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  必须改革水价,建立具有首都特点的水价体系。水价改革要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保护水源,防止水污染;有利于供水企业正常发展并进入市场。供水价格应按照成本补偿、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  5.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  要从根本上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水务局对防洪、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生态环境,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处理回用等诸多方面,实行城乡统一管理和监督。水务局要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不直接进行水的经营和水企业的管理,而是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对水企业监督管理。  6.制定、完善水法规,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要修订和完善《北京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北京市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北京市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并且严格依照这些规章制度解决北京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