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沛霖是清朝末年著名军阀,一生反反复复,追求权利,深陷权利的深渊而难以自拔。而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与小时候的贫穷离不开关系。
苗沛霖家庭贫困,祖辈世代务农,家徒四壁是他们家最好的写照。苗沛霖自小就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开始的时候,是期望通过科举改变人生。天赋不足,经过努力,三十岁的时候他考中了秀才。
但是很快他发现,尽管脱去童子身份,成为一名生员,穷还是照样穷。他人生的转折点,在太平天国起义期间。
捻军是起义军的一支,苗沛霖仗着自己有点儿知识投入捻军。起义军大多数都是泥腿子出身,所以对于知识分子有着天然的钦佩和尊重。苗沛霖在这儿受到欢迎,入幕中充当“红笔师爷”。
不过苗沛霖不甘寂寞,他认为捻军都是一群草莽英雄,所以最终选择离去。捻军的礼遇让他自信心倍增,曾多次自荐寿州知州金光筯。金光筯根本没有将他当一回事儿,苗沛霖于是回乡,想要自己拉扯起一杆大旗,却遭到冷漠对待。失败之下,苗沛霖只能靠教书维持生计。
1856年,捻军横扫凤台县武家集,苗沛霖才迎来他最大的转折点。被捻军打垮的地方武装,想起了当初苗沛霖的见解,突然认为他是真有才学,于是纷纷请教他。于是苗沛霖打着“御捻”的旗号,在当地豪绅的资助下,组建苗家军。
照理来说,苗沛霖应该是站在官方这边的。但是随着苗家军越来越壮大,发展到十几万的地方势力后,苗沛霖有了异心。他想要像自己的同乡朱元璋那样,建立工业,借口寿州擅杀案与太平军、捻军连成一气。
三方共同攻打寿州,苗沛霖拉起了抗清大旗。他还建立天顺王国,称“河北天顺王”。苗沛霖以为清廷气数已尽,自己定能功成名就。但实际上清廷虽然衰弱,对付农民起义军还是可以的。
随着清军的进攻越发激烈,苗沛霖终于赶到难以抵御,于是就又投降了清朝。对于苗沛霖的反复和暗中通敌,清政府十分生气。为了平息清廷怒火,苗沛霖将主意打到了陈玉成的身上。
他命心腹给陈玉成带去亲笔信,信里对陈玉成许下誓言,若是陈玉成能到寿州共谋大事,他一定拉扯人马协助。
陈玉成虽然痛恨苗沛霖的投敌,但是却也寄希望于苗沛霖反复无常,能够重新加入己方阵营。于是陈玉成不顾部下劝诫,前往寿州,结果被苗沛霖抓住。太平军的支柱英王,就这样英年早逝了。
据说陈玉成曾怒斥苗沛霖:“吾今日死,苗贼明日亡耳!”这话竟然一语成箴,一年半后走投无路的苗沛霖再次扯起反清大清。但是最终被清军镇压,战死在蒙城城下。
苗沛霖反复无常,他最大的信仰来源于权利,可惜最后也因此而死。他曾经分析自己失败的人生,说是被读书耽误了。为此还作诗《秋霄独坐》:
手披残卷对青灯,独坐搴帷数列星;六幅屏开秋黯黯,一堂虫鸣夜冥冥。
杜鹃啼血霜华白,魑魅窥人灯火青;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
但实际上很明显,他一生被权利迷花了眼。自己并没有实现抱负的能力,偏偏不自知的追求,最终沦落。
苗沛霖的一生,八个字足可以概括:心比天高,目比寸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