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玄奘吗?玄奘是怎么死的?

浏览 22

  历史上确有玄奘此人,但是与《西游记》的唐三藏却多有区别。历史上的玄奘绝不等于《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只是有一点原型的影子在罢了。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玄奘的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上有三个哥哥。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了。至于为什么会去当和尚,只能说家贫,玄奘5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10岁的陈袆被僧人哥哥带入白马寺。唐武宗李炎灭佛事件之前,唐朝佛学兴旺,寺院经济高度发展。因为生活穷得过不下去了,去寺院生活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玄奘此人对佛教文学却十分地感兴趣,尤其是大乘佛教。公元612年,在一次全国性考试来选择27名剃度的僧人中,陈袆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年27名僧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法号——玄奘。当时13岁的陈袆还是一个不许进入考场的小沙弥,他的剃度显然是一个意外。但是,就此也可以看出,年仅13岁的玄奘在佛学上的成就颇高。  玄奘为什么世称唐三藏?所谓三藏,其实就是佛教中的三门课程:经藏、律藏、论藏,通晓其中一门者,对应以“师”之头衔,即:精通经藏者尊为经师,精通律藏者尊为律师,精通论藏者尊为论师。只有同时通晓三藏者被尊为三藏法师,所以说,这个三藏其实就是一个学位名称而已,历史上有多位三藏法师,比如鸠摩罗什,但是玄奘最为有名,加之身处唐朝,被称为唐三藏。获得称号的那一年,玄奘仅仅只有24岁。年纪轻轻,便已经将佛学基本研究完,唐朝的佛学底蕴不深,于是玄奘决定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学习。  这里就牵扯到了玄奘多次向唐太宗递交出国留学的申请,也就是《西游记》中的通关文牒。古代都是很注重身份证明的,有了证明才能更好地行走四方。在这里不得不提醒一下,历史中的玄奘并不是唐太宗的御弟。玄奘多次请求被拒,太宗又怎么可能给他通关文牒。  于是乎,玄奘偷渡出国了,混在逃难的灾民之中,孤身一人,没有马,他在瓜州讲经时,一位名叫石磐陀的胡人来请求玄奘为他受戒,自愿当玄奘的向导。  有学者认为这个石磐陀就是现在《西游记》当中孙悟空的化身,石磐陀是玄奘收第一个弟子,而且身份是向导。这一点和孙悟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且自从玄奘为石磐陀剃度以后,石磐陀这个胡人就成了一个胡僧,胡僧与孙悟空的俗称猢狲在发音上非常接近,会不会是在流传过程当中,发生了这样的音变呢?但是这个胡人没有像孙悟空一样坚持到底,在一次未遂的谋杀后胡人石磐陀一去不复返。  石磐陀离开之后,玄奘历经艰辛,进入高昌国。在这里,玄奘才获得了一个御弟身份!!!!高昌王鞠文泰十分欣赏玄奘,与玄奘结拜,他希望用盛情把眼前这位博学的僧人留在自己的身边,玄奘的西行路途再一次受阻。玄奘以绝食抗争,以表他西行的决心。高昌王无可奈何,只好同意放玄奘离去,并赠与丰厚的物资。  历经艰辛之后,到达了印度,在此地尽情地汲取知识,然后带着传扬佛教知识的决心,带着一堆典籍回国。回国之后的玄奘受到太宗的热烈欢迎,毕竟这已经是一个已经学成归来的高僧了。太宗劝其还俗当官,玄奘委婉拒绝。之后留在长安弘福寺翻译经文。有研究者统计,玄奘从公元645年5月到公元663年10月,17年6个月期间翻译佛经1335卷,平均每年75卷,每月约6卷多,也就是每5天翻译一卷。 这工作量,简直高到可怕,小编怀疑玄奘的死属于过劳死。  历史记载:公元664年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跨越屋后水渠时,不慎跌倒,小腿处稍许破皮,但是从这天起,玄奘就一直卧病在床,二月初五去世。  公元664年,中国农历的4月14日,唐朝僧人玄奘的葬礼在都城长安举行。送葬的队伍从城南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出发,中途经过都城最主要的街道, 超过百万人的送葬人群站在街边,目送着身裹草席的高僧遗体最后一次从这里经过。为一个和尚举办这种规格的葬礼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一生都在学习工作中度过,早年是安稳的,27岁踏上西行的道路,长达两年的徒步旅行,1万两千公里的行程,穿越108个国家,他用一双脚,生生地走过了丝绸之路,沿途不断记载各国的地理特性、风俗习惯、饮食等,这给后世研究西域一带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他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坚毅果敢,后期勤勤恳恳翻译佛教经典,《心经》短短的260字,却颇为人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流传千古,玄奘绝不可能等于《西游记》中那个啰啰嗦嗦的唐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