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加斜视怎么治疗

7 查阅
问题详情:

患者年龄:九岁远视加斜视两岁发现有斜视,再到医院佩镜.同时眼底出血。

答:

病情分析:内斜视一般俗称斗鸡眼.眼位向内偏斜.内斜视在临床上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内斜视.在出生至内发生者称之为先天性内斜视.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后天性内斜视又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调节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3岁左右,通常会伴有中高度远视,或是异常的调节内聚力与调节比率;非调节性内斜视则和调节力与屈光状态无关.儿童内斜视是指发生于出生至18-20周岁间一种常见的小儿眼部疾病,发病率约为1%,外观上表现为一眼或两眼眼位向鼻侧根部偏斜,使得双眼黑睛内聚,形似鸡类双眼,故俗称“斗鸡眼”,“对眼”,又叫“小儿通睛”.指导意见:远视的治疗: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轻度远视如无症状则不需矫正,如有视疲劳和内斜视,即使远视度数低也应戴镜.中度远视或中年以上远视者应戴镜矫正视力,消除视疲劳及防止内斜视的发生.先天性内斜视:婴幼儿型内斜视,又称先天性内斜视,是指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的内斜视,发病原因多为先天性屈光不正,先天性内直肌筋膜异常及先天性外直肌损伤麻痹以及遗传等,屈光不正的度数不大,两只眼常能交替注视目标,不具备建立双眼视物的基本条件,对视功能的发育危害最大,最佳手术年龄在6个月至2岁.2岁以后再行手术治疗,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视觉功能障碍.调节性内斜视:由过度的调节性集合所引起,常表现为小儿在视物时不自觉的出现偏头,歪颈,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两种,完全性调节性内斜视多在2~5岁发病,多有中高度远视,开始时只在注视精细目标时候出现内斜视.一旦戴镜,远视得到矫正,斜视可以消失,故及时配镜矫正可不需手术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多在1~3岁发病,常有远视,散光,屈光参差等,在戴镜矫正远视后,仍需要手术治疗.良性的假性内斜视:婴幼儿的两眼间之鼻根处多宽而扁平,眼球内侧的眼白部份被鼻侧的皮肤遮住了,看起来黑眼珠好似都位于眼球的鼻侧一般.此种现象待宝宝四,五岁后随鼻梁的逐渐发育可自然恢复.生活护理:调节性内斜视的配镜原则:屈光状态为低,中度远视者:可以给予足度矫正或过矫眼镜.一般戴足度镜不得超过1年,过矫镜不超过半年,无论戴镜后眼位是否正位,斜视度变化与否,均应调整降低眼镜度数.屈光状态为高度远视者:采用逐渐递增法,先由4-5.00D~+6.00D给起,早期1个月,3个月复诊1次,如果眼位已经矫正至正位,则不再增加眼镜度数;如果仍旧偏斜,则半年增加1次屈光度数,直到戴到足度或近足度,增加幅度以每次增加+0.5D~4-1.50D为宜.如果眼位已正,则需坚持戴此度数眼镜1年后才逐渐降低其度数.每年减低+1.00D为宜;如果戴足度镜后,眼位仍有偏斜,1年后则减低其度数,以获得最佳视力的屈光度配镜为准.屈光状态为复合远视散光时,优先矫正散光,其次才考虑远视度数,但远视与散光度数之和一般不能超过+6.00D,以后逐渐增加球镜度.屈光状态为近视者,在调节型内斜视较少见,配镜原则是以获得最佳视力的最低度数为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戴镜一段时间后,眼位可以出现变化,在保持双眼正位不至于斜视复发前提下,逐渐地减少眼镜度数,每半年到1年减少1次,每次不超过+1.00D,不然会使异向性融合反射的发育受影响,大幅度的降低眼镜度数,极易导致内斜复发,造成视物模糊.有些儿童戴镜后,眼位可以得到显著改善,但会出现戴镜视力不如不戴镜视力.调节性内斜视的早期戴镜是最重要的,往往可以挽救患儿单眼视力,消除斜视,获得双眼视力的正常发育,避免手术矫正.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

麻痹性斜视